Tuesday, September 10,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225 非一般的答案

非一般的答案
士7:1-25

當我們置業、投資、教會要購堂,我們均會好好的計算,計算我們有多少資金、可以投放多少在該物業上,承載力如何?這是應該的,然而我們屬神的人除了要有這些計算外應不單用「世界」的計算方法去面對之,聖經給我們很多教導有關神的作為,計算方法是與世俗計算方法有所不同的,是非一般的答案、我們該學習這些「屬靈」計算方程式。

1. 1-1=∞(無法計算)(創22章)
神按其應許為亞伯拉罕施行神蹟使他百歲得兒,但及後神好像出爾反爾要亞伯拉罕將兒子獻上──殺了作為祭牲獻上。其實這是神對亞伯拉罕的測試,若我們研讀聖經便會發現亞伯拉罕自從有了以撒後便再沒有記載他與神有交往、築壇獻祭,以撒是神給他的禮物,但這禮物卻成為了他與神的阻礙,故此神便出此測驗。事實今天不少信徒,不單是初生嬰孩的父母,連其他人均會因BB而受影響,不少人成了爺傭、傭及外傭,因而不單從事奉中退下來,連靈修也差了,神同樣難受,也會測試我們。

按理亞作拉罕可以拒絕神:(1) 這是神所賜怎可出爾反爾;(2) 將孩子獻祭與神本性相違,因要將孩子殺死當作燔祭這是與神慈愛的本性不符,過去亦沒有這事例,所以是一個很好的抗辯理由;(3) 孩子已漸長,他有自主權。

然而亞伯拉罕仍將兒子獻上,其實這個過程絕不好受。他的兒子已是少年人,他有能力自己背著柴一同上山,「亞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身上,自己手裡拿著火與刀;於是二人同行。」(創22:6),父子已相處了一段時間,惟一的兒子要獻上,絕難下手,但他的信是超越那時的經驗──之先並沒有復活之事,但他相信神能使他的兒子從死裡復活,「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他也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來11:19),他的相信是基於對神的信任,相信神的應許一定會實現,不會落空,「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便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將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來11:17)。事實正當他將獨生子獻上之時,神已預備了一隻羊羔代替,「亞伯拉罕舉目觀看,不料,有一隻公羊,兩角扣在稠密的小樹中。亞伯拉罕就取了那隻公羊來,獻為燔祭,代替他的兒子。」(創22:13),及後亞伯拉罕給那地命名為耶和華以勒,隨即神賜福他:「耶和華說:『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創22:16-18)

亞伯拉罕願意擺上,原本1-1=0;但結果是1-1=∞。信心的擺上並不是損失,神必預備、祝福。

2. 1-0.1=∞(無處可容)(瑪3:10)
普通人計算方法1-1/10=9/10;1000元奉獻100元只會剩下900元;但神竟發出挑戰:「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3:10)。聖經很清楚的指出我們不可試探神,「你們不可試探耶和華-你們的神」(申6:16上),但這裡神竟向人發出挑戰,叫人在奉獻上測試神會否因為奉獻了而有損失,甚至影響自己的生活。

神是愛,若我們愛神、甘心樂意為神擺上,我們會更得到神的愛眷,祂會從不同的方面祝福我們,不一定是物質的回報,但肯定從各方面給我們祝福,當然這是信心的擺上。若我們愛神,神必會更愛我們,補我們不足。

《瑪拉基書》的時代背境與《哈該書》相同,以色列人回歸、百廢待舉,要有不同的建設,當然要建立自己的家園,但他們卻專注自己的事而輕忽了神的事,忘記了他們能回歸不再作亡國奴、受人壓迫乃是神的恩典,從某程度而言是忘恩負義,他們以為可以好好的留下一些金錢給自己享用,怎料他們所儲的卻在不同的情況下失去,「這殿仍然荒涼,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嗎?現在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你們撒的種多,收的卻少;你們吃,卻不得飽;喝,卻不得足;穿衣服,卻不得暖;得工錢的,將工錢裝在破漏的囊中。」(該1:4-6),結果1+1=0;反之我們因著感恩的心及信心為神擺上,神給我們的祝福往往超過我們所想所求。

願我們學習到信心的擺上。

3. 1000-1000>1000(更多獻上)
戴德生是一個平凡的英國人,因為愛神的緣故用信心擺上而成為一個極不平凡神的僕人。

他十六歲開始蒙神呼召願意為主而活,當他奉獻不久便有感動要到中國宣教,他知道要付上很大代價、甚至自己的生命,但他仍樂意付上,但那時中國並不開放,有關中國的宣教資料、書籍不多,他知道在他的城市中有一本麥都恩(Medhurst)所著的書《中國》,他冒昧到訪借此書,看後更深感動,終在1853年9月19日中國傳道會在「達姆福列斯號」船上給他行差遣禮,他便與母親話別往中國去。

他先到寧波經歷了很多艱辛的日子,受到不少挫敗但仍堅持,終有果子結出。他渴望福音能傳遍整個中國,他講出兩句永垂不朽的名句:「假使我有千鎊英鎊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使我有千條性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結果他建立了中國內地會,差派不同的宣教士到不同省份宣講福音,可惜1951年中國內地會被逼撤離中國,但福音並不會因此消滅,不單中國仍有不少信徒繼續為主作見証,中國內地會易名海外基督使團,在東南亞、非洲各地拓展福音,亦是現今基督教中最大的差會,每年有超過千位宣教士在世界各地傳揚主的福音。戴德生的委身、異象、使命沒有因他的逝世而結束,反之更不斷發展,他的名句引出並不是1,000-1,000=0,而是1,000-1,000>1,000。

4. 300>120,000(以小勝多)(士7章)
以色列人被米甸人欺侮,敵人人數眾多,「米甸人、亞瑪力人,和一切東方人都布散在平原,如同蝗蟲那樣多。他們的駱駝無數,多如海邊的沙。」(士7:12),神呼召基甸帶領以色列抗敵,基甸原本是膽怯、不想承擔使命,甚至質疑神為何使他們受苦,「基甸說:『主啊,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致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嗎?祂那樣奇妙的作為在哪裡呢?現在祂卻丟棄我們,將我們交在米甸人手裡。』」(士6:13),他雖親自聽到神的呼召但對自己全無信心,「基甸說:『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士6:15),但經神的應許、他又用不同的方法去証明神的同在下終願意作士師。

基甸呼召人迎敵,結果有32,500人參與,這些人是有勇氣的,因相對敵人數目他們仍是小數,但神要的是精兵,「耶和華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士7:2)。正如今天不少人是湊高興或懷著不同的動機參與事奉,這只是烏合之眾而非精兵,於是基甸便宣告:「凡懼怕膽怯的,可以離開基列山回去。」(士7:3中),結果「凡懼怕、膽怯的」便離去,最終只剩下一萬人。相對之下10,000:120,000(1:12)在神眼中仍是太多,結果神再篩選,最後篩選的方法是將不膽怯但卻不夠儆醒的人篩走,他們走到水旁,因口渴一些人即伏在地上或跪下不斷喝水的人被篩走,而一些站著用手捧著餂水的卻可以留下,結果剩下的只是300人(1:400),這真是難以取勝。

但神一早已工作、已震憾了敵人的心──他們聞基喪膽。基甸的跟隨者用甚麼武器?「三隊的人就都吹角,打破瓶子,左手拿著火把,右手拿著角,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士7:20)。他們只是呼喊,神便叫這些人互相廝殺,那300人原是神手中的器皿,他們扮演的只是小角色而已,結果300人殺死十二萬人(士8:10)。

神要求的是「精英」,深深感受「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這三百人得勝乃是他們完全獻身的心志──對神的信心、順服神及神使用的領袖。當然他們有信心,肯警醒及有冒死精神也是很重要,他們面對的是形勢險惡、或許只是死亡,但最終卻凱旋而歸,原來「因為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撒上17:47中)

面對擴堂甚至日後植堂及教會不同事工的開展,我們當然渴望有更多人協助、參與,但神的工作並不單是「人多勢眾」便可行,神要求的乃是「精銳之士」而非「烏合之眾」,今天你願否成為那300人中的一位?

若我們確信「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傳福音、宣教、植堂並不在乎我們的能力,乃是福音本身的能力,故問題是我們可有好好依靠神。

在購堂的過程中我們並不是報喜不報憂或假大空而不理會問題,其實我們牧者會預見困難、難阻;會友會有不同意見、領受不同、信仰程度及信心深淺不同,經驗、經歷、視野不同因而會引致不同的觀點;處事方式有異而會引致和諧關係受損;我們估計若牧者崗位轉變或會引致動盪,會友或自覺被忽略;又或支出增加引發經濟壓力加重……我們並非不理會,正如我們踏上奉獻之途豈不預計會受挫敗、挑戰、批評、被藐視……但因正視神使命與恩典便毅然上路。

我們要學習不單注視凶險(十二萬人),乃是轉眼仰望神,主必幫助。因此我們能從悲觀中找到樂觀、在失望中看到希望、在危機中覓到機會。願我們了解神的計算方程式,用信心面對神。




歡迎肢體對牧者宣講作出回應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