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5,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誰能住你的聖山?(伍渭文牧師)2014.2.9

語音(廣東話):
主題:誰能住你的聖山?
經文:詩篇 15
證道:伍渭文牧師

年初三,俗稱赤口,謂見面時容易引起口角,不宜拜年,是求神問卜最好時刻。每年大初三,沙田車公廟因為交通方便,香火最盛,不少人為著能夠第一個進入廟堂上第一柱香而輪候通宵。

但有人為表虔誠,新春期間特別到遠離市區的大嶼山寶蓮寺祈福;認為愈遠離塵囂的廟宇,愈是靈驗,神聖就是脫俗出凡。不過自從有架空觀光纜車接駁的寶蓮寺成為旅遊景點後,現在也成為市集了。我在山東省泰山觀光時,就見過坡度陡峭的「天梯」,導遊告訴我們,有人半行半跪上山參拜祈福。

今天詩篇經課也提到參拜上主。「耶和華啊:誰能寄居你的帳幕?誰能住在你的聖山?」(詩十五1) 帳幕指在曠野飄流時期的會幕,聖山指錫安山,在錫安山聖殿雄立。 跟著幾節經文列出參拜上主的十項資格:

積極來說:(1) 行為正直、(2)作事公義、(3)心裡說實話。(二節)

消極來說:(4)不以舌頭讒謗人、(5)不惡待朋友、(6)不隨伙毀謗鄰里。(三節)

第七、八項提及其社交朋友:「眼中藐視匪類」是遠離惡人」,「尊重那敬畏耶和華的人」是樂交看重屬靈事情的朋友,見賢思齊。(四節)

第九和第十項最為具體:不能乘人之危高息借貸,不能受賄賂以害無辜。(五節)

以上十項都涉及個人操守和人際關係。參拜上主不在遠離塵囂,甚至苦待自己表示虔誠。詩篇列出的十點要求,正是雅各書所教導:真正的敬虔乃是看顧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這些人才能住上主的聖山,才能參拜上主。

1. 進殿禮儀或訓育手冊
格式:研究詩篇的學者對詩十五篇有兩種看法。從格式上看,這詩似是崇拜進堂禮儀。當敬拜者來到神聖空間的門檻,祭司以問答方式要敬拜者說出誰能進入這神聖空間,敬拜的人一口氣唸出十項資格,然後祭司說:「行這事的人必永不動搖。」(五節下) 詩的答問格式儼然是進入聖殿的始禮儀節。

內容:但亦有學者指出,從內容來看,是一首智慧詩,像詩篇第一篇談及甚麼是蒙福的人生。全詩列舉十項行事為人指引,積極消極並舉,正面反面參證,重複叮嚀,是訓育手冊。家長自幼以此教導孩童,要正心誠意,說話真實,行事公義,遠離惡行,扶貧濟世,才能敬拜上主。詩篇的十項要求,小孩子可用雙手十隻手指逐項細數,十是完全的數目,像完整的十誡。其實,這詩可作訓育,亦是進堂禮儀。

在基督信仰,崇拜禮儀和倫理訓誨不可分割。(註)在崇拜用以公禱的詩篇,不少就是智慧詩篇,教導信徒如何行事為人。我們每主日誦讀的經課,書信部分就更多行事為人的教導:夫婦如何相待,主僕如何相處,要視工作為召命……。進入聖殿的神聖空間,首先躬身反思和人的關係,先與人和好,才能到聖殿獻禮物。(太五23, 24)。

詩篇十五篇應該是進堂禮儀,同時也是教導孩童成為敬拜者的德育手冊,積極消極,正面反面,重複教導,如何才得進入上主的臉光中,敬拜上主。

2. 進入新年,永不動搖
我們進入了新的一年,這篇進堂詩篇是極好的提醒和安慰,因為它給我們一個應許──永不動搖。站在聖殿門口的祭司在詩篇開始時發問:「誰能住在你的聖山?」敬拜者跟著唸出十項條件,聽畢祭司在詩篇結束時就祝福應許:「行這事的人必永不動搖。」(詩十五5)

在新春期間,世人都從俗到廟宇祈福,因為對前路感到沒有把握,誠惶誠恐。年紀愈大的人,經歷愈多,更加明白到生命的脆弱和限制。有一年,一位平時鮮談信仰的大學同事告訴我,他初三第一次到車公廟上香祈福。我聽後甚驚訝,因為平時的他講證據,強調凡事要有數據,要科學分析才能作評論。該年大年初三前幾個月,家人因重病離開,自己又血壓突然高升,感到人生實在不可恃。他說:我所尊敬的老師以前跟我說過,當你年紀愈大,經歷愈多時,你就會愈相信命數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由你不信。不單年長的如此相信,不少年輕人也相信。最近一位畢業不久的同學,也特別回來跟我約談,問我從信仰角度如何了解命數,他愈來愈發現,人生冥冥中像有主宰。

當然我們希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萬事勝意,但實際很多時候事與願違。迷信的人,祈福抽到下下籤時怎麼辦?感謝上主,詩篇在終結時給我們應許:「行這事的人必永不動搖」,沒有任何事叫我們跌倒。但這句話也指出我們會遇到衝擊,產生震蕩,甚至危危欲墜,但上主保守我們永不動搖。因此我們可以昂首進入新的一年,不會患得患失。不過,上主的保守有一個前設:行這事的人。現在讓我們看看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3. 行為正直
首先他是行為正直的人,英文NIV是用whose walk is blameless──行為無可指摘,指一個人的品格,他的行事為人。這人的品格可從其外在表現看出來──行事公義,說話誠實,但看得到的行事公義和說話誠實,來自更深層的內在看不到的清潔的心──心裡說實話。跟著詩人用三個消極的說法反複論說:行事公義的人,不會惡待朋友;說話誠實的人,不會以舌頭讒謗人,亦不會隨伙毀謗鄰里。

以舌頭讒謗人是主動,隨伙是被動共謀。有時我們不敢拿起第一塊石頭,但也不敢力排眾議,制止是非的傳播,為弟兄的名譽申訴,我們太多時候屈從群眾的壓力,保持緘默,隨伙毀謗鄰里。在上主眼中,主犯和共謀都沒有說實話。在波士頓有一紀念碑,紀念在納粹時期在集中營遭毒氣殺害的,有一段發人深省的刻文,指出在不公義面前保持緘默就是共謀,就是隨伙毀謗鄰里,作者馬丁牧師寫道:

最初他們抓猶太人,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然後他們抓工會會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
後來他們抓新教徒,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新教徒;
最後他們向我走過來,已經沒人為我說話了。

4. 追求良伴
人看見的行為公義,說話誠實,來自人看不見的正直內心。清潔的良心,如同泉眼,自然湧出清潔的水。雅各書的作者談到舌頭的毒害,我們不能同時讚美上主又咒詛人,就用泉眼的比喻:「泉源從一個泉眼裡能發出甜苦兩樣的水嗎?」(雅三11)

但如何能保持顆一清潔的良心呢?就是「眼中藐視匪類」,遠離惡人」;「尊重那敬畏耶和華的人。」(四節) 惡人或敬畏耶和華的人,代表和我們交往的朋友或事物,我們吸收的價值觀念。我們看些甚麼書,結識甚麼人,誰是我們的英雄,也會影響我們成為怎樣的人。

滕近輝牧師安息了。大家可能都知道備受信徒愛戴的滕近輝牧師最近安息主懷。過去星期一我和師母出席了中國神學研究院紀念他的感恩崇拜,我在「中神」當學生和教授時他是院長。席中多人述說滕牧師如何影響他的生命,藉著聽他講道,看他的寫作,改變觀念。他應允義務作中國神學研究院的院長,使人看重神學研究。他到印尼宣教,推動普世宣教運動。他注重祈禱,躬身力行,每天早上五時為教會祈禱。他追求和睦,默默工作,雖成為國際知名講員,但行事低調,不張揚,不論斷他人。

我們食甚麼食物,就有甚麼的身體;吸收甚麼觀念,就形成甚麼的品格。我們可以藉著一個人的行為和言語,窺探到他們看過的書和所交的朋友。遠離惡人,親近尊重敬畏上主的人,幫助我們塑造正直的品格。其實這也孟母為幼兒孟子三遷的原因。我們今天會三遷入名校校區,但較會忽略孩子看甚麼電視節目,也沒有著意培育他們的閱讀習慣和內容。其實,觀念或價值慢慢模塑我們的品格。

電影鐵娘子 (The Iron Lady) 有一段對白對輕視理念,對隨從起伏多變的感覺,屈從民粹的從政者,確是警語箴言,對崇尚感覺的年青一代甚有啟發。

戴卓爾夫人落任後常常懷念亡夫,甚至幻想他仍在家中,有一天醫生到診。

醫生:傷痛是非常自然的狀況。

戴卓爾夫人:我的丈夫離世多年,是癌病。

醫生:它仍然帶給你一些迷惘,你仍然被情感所困。

戴卓爾夫人:我仍然被情感所困?人現在不再思考了,他們憑感覺。

「啊,對那些我感到不安。」「啊,我非常抱歉,我們這班人覺得……。」

你知否,現今最大的問題是我們被一班關注感覺多於思想和概念的人管治。

思想和概念,引起我的興趣。問我想些甚麼,戴卓爾夫人你正想些甚麼呢?

小心你的思想,因它成為你的言語。小心你的言語,因它成為你的行為。
小心你的行為,因它成為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因它成為你的品格。
小心你的品格,因它成為你的命運。我們如何思想,就會成為如何的人。

我父親常常以此教導我。

在新的一年, 讓我們追求敬畏上帝的思想,遠離令我們偏離德行的影響。若能養育自己的靈魂,我們就有免疫能力,抵禦貪婪,借貸給有需要的人而不會收取高息,更不會為錢財而受賄賂以害無辜,因為物必先腐而後蟲生。箴言教導我們:「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從心發出。」(箴四23)

我一月開始御任校牧職務,轉到崇基神學院兼課,有一天我專心備課,整天在家書房埋首伏案閱讀,專注思考,沒有開電視,沒有聽收音廣播,沒有開手機電話,沒有看鐘,非常安靜專注,直到日落天黑,起來進食。突然感到思想的洗滌,心靈的滿足。我有所感悟,若不經歷三天埋在地下,就沒有復活。平時起居作息,我多是跟時鐘推移,整點的新聞報告不會放過;隨身智能手機,讓電郵和短訊即看即覆,保持和外界的即時(real time) 接觸。但這次埋首「無待」,我為主場的深入閱讀,不被外在零碎的資訊分心,使我心曠神怡,我認為這才是真實時間(real time)──深入細致,沉澱情緒,過濾思考,面對自我的真實時間。

我想,大家也可以在新的一年每一星期,抽出時間,關掉電視機,關掉手機,拿起一本書,一本讓你更敬畏上主的書,好好深入閱讀,充實自己的靈命。

5. 上主引領同行
耶穌和門徒上了山。誰能住在你的聖山?這進堂詩篇和進入禮儀是律法還是福音?當祭司問誰能住上主的聖山時是攔阻我們,還是邀請我們?這十項要求使我們灰心絕望,還是使我們感恩?

請注意今天的福音經課──八福。「耶穌看見這許多人,就上了山,既己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他就開口教訓他們。」(太五1)是耶穌帶領門徒上了山,祇有一位能住在上主的聖山,就是耶穌。他行為正直、作事公義、心裡說實話,他不以舌頭讒謗人,不惡待朋友,不隨伙毀謗鄰里。我們在耶穌裡,也一同登上聖山。八福是豐盛生命旅程的邀請,八福之始就提及「虛心的人有福了」或譯「自覺靈命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認識自己的缺乏,進而依靠耶穌。

升天主日的詩篇。根據教會年而編寫的經課,詩篇十五篇是升天日必誦讀的詩篇,每年升天主日的晚禱的詩篇,就是詩篇十五篇。耶穌為我們受難、埋葬、復活、升天,進入(enter)父神的榮耀。而每主日我們也奉耶穌的名,藉耶穌的拯救,進入天父面前敬拜他。

結論:詩篇十五篇是進堂詩Entrance,是進入神聖空間的進入禮儀。今天我們也進入新的一年,是上主給我們的日子,因為來自上主,也是進入神聖的境域。我們並不孤單,因為基督與我們同行。靠著基督給我們的力量,我們也可以行為正直、作事公義、心裡說實話。因為遠離惡事,親近敬畏上主的,我們也有力量,對困苦者施濟,不受賄賂以害無辜。

這樣人無論遇到任何風浪,蒙上主保守,永不動搖。阿們。

註:在基督信仰,崇拜禮儀和倫理訓誨不可分割。

崇拜是與上主交談對話,起點是人能明白的類比,用人世間可了解的事情來論述上主;採用類比才能明白上主;終點是人不能明白的隱密。但在整個崇拜過程,悟性和隱密並未分割,有別於奧圖Otto, Rudolf的宗教經驗論述。奧圖強調,在敬拜中,悟性和非悟性互不交集。他在1917年出版討論崇拜的經典著作《神聖的概念》(English translation, 1923, The Holy – On the Irrational in the Idea of the Divin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Rational) ,探討當人進入神聖空間,與聖者相遇時的象外經驗(Numinous)。他說當我們進入神聖空間,與那聖者相遇時,就會產生不能言說的神秘感(mysterium),但同時感到渺小,引發敬畏驚懼(tremendum) 和欣悅狂喜(fascinans) 。

奧圖研究神聖的觀念,基於一般宗教,一般宗教的神聖都和凡俗割裂的:空間的佈置,儀節的鋪排,主禮者的服飾,其口中唸唸有詞,都使參與禮拜的人,廁身在一個和凡俗、慣常割裂的環境,催生神聖感。此刻,我們遇見那超越悟性和德性的聖者。奧圖的書英文直譯就是「神聖—上主概念的非悟性面向和與悟性的關係」。

然而,誠如一位作者所說:若那聖者在心靈留下痕跡,接受者可以明白和作回應。”The divinest goodness can make no impression on a human soul, unless the soul is able to express that same goodness in response (Clarke, Liturgy and Worship, p. 15) 。談到敬拜的事情,耶穌豈不是對那撒瑪利亞婦人說:「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約四22) 悟性在敬拜中並未隱退,因而敬拜的人,可以明白上主對我們的倫理要求,甘心順服,接受差遣,回應世界的需要。在聖殿的神聖空間,以賽亞回應上主:「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賽六8)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