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6,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265 堅持之原

羅8:18                                                          

神對每一個屬祂的人均有一個獨特的心意,給他們使命希望他們能達成其心願。不少人清楚神的呼召、亦回應那召命,但能否一生遵行、持守卻成疑;有些人從這召命中退下來,甚至放棄其信仰;有些人則可能會停頓下來、想放棄,但又因一些經歷被陶造後能再重拾信心,再堅負使命。

事實主呼召我們時不是給我們一幅美麗的圖畫讓我們能在平坦的大道上任意驅馳、無痛苦地生活,祂早已宣告這是蒙福但並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雖然如此現實仍是與我們預計的有一定距離,事奉、靈命會有起有跌,會有興奮也會有失望,會有成功也會有失敗,會得到鼓舞的讚譽也會有令人氣餒的批評,但最重要是我們毋忘初心,最終不要放棄神給我們的召命。聖經中的一些令我們敬佩的先聖先賢也曾有失望、想放棄,甚至向神發脾氣,但最終他們經過低潮也能再次繼續其事奉、忠貞於神,我們先看幾位先賢在事奉神的過程中的掙扎,再看堅持之原動力。

1. 放棄召命

1.1 摩西——獨力難支、遭受反對

摩西被神呼召曾作出四次的推搪,但終被神說服而回應那重要的召命,帶領以色列人離開為奴之地,神在呼召時已告之任務艱巨、使命偉大、困難重重,「我知道雖用大能的手,埃及王也不容你們去。」(出3:19),但他終順服,回應召命。事奉過程中他也曾想放棄,因為子民並沒有怎樣尊重他,還常發怨言、埋怨他;神雖曾懲治這些子民,但摩西仍然內心煩躁,他向神發脾氣(民11:10-15),「我為何不在祢眼前蒙恩,竟把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祢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裡,如養育之父抱吃奶的孩子,直抱到祢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祢這樣待我,我若在祢眼前蒙恩,求祢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民11:11-12, 15),那刻他並不覺得事奉神是一個福氣,他想放棄,甚至求死。

1.2 以利亞——壓力沉重、心灰意冷

以利亞同樣受神呼召要將心懷二意的子民納回正軌,他曾經在迦密山上叱吒風雲戰勝那些巴力、亞舍拉先知,並將他們殺掉,怎料他竟然從高峰墜至深淵中,當皇后耶洗別向他下追殺令時竟落荒而逃、放棄召命,甚至求死,「耶和華啊,罷了!求祢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19:4),他放棄召命、求死的原因是:

壓力沉重

以利亞長時間在壓力下生活,當他宣告完不禱告不會下雨,結果全國陷入乾旱中,被全國人民憎惡;他在迦密山上與假先知對弈,雖然知道神必會得勝,但並不等同他可以輕鬆面對,因不少子民、領袖均觀望著此事,故壓力一定有,且是沉重,對突然而來的攻擊便不易作出有效回應。

心灰意冷

他作出轟轟烈烈的神蹟但亞哈、子民最終是沒有改變,他動不了耶洗別分毫,亞哈看到神的榮耀仍沒有反省、改變、沒有給他保護,全國拜偶像的情況沒有因為迦密山的比試後被扭轉過來。他更被耶洗別追殺,故此他喪志、意氣消沉、跌落不能自拔的深淵中,他自覺所作無效便想放棄。

不少人雄心壯志要為神幹一番大事,但全力拼搏下仍沒有絲毫成績,挫敗感極重,結果意志消沉便放棄那召命。

1.3 耶利米——忠於使命、慘遭欺凌

耶利米忠於神的呼召,神指定他在耶和華殿的門口宣講全人民難以接受的被審判、被滅的信息(耶7:1-2),這信息頗長(第七章至第十九章),信息指責人民不斷犯罪、拜偶像、頑梗不肯悔改,結果他們會被敵國所滅、國破家亡,「南方的城盡都關閉,無人開放;猶大全被擄掠,且擄掠淨盡。」(耶13:19),「我必在這地方使猶大和耶路撒冷的計謀落空,也必使他們在仇敵面前倒於刀下,並尋索其命的人手下。他們的屍首,我必給空中的飛鳥和地上的野獸作食物。我必使這城令人驚駭嗤笑;凡經過的人,必因這城所遭的災驚駭嗤笑。」(耶19:7-8)。可以推想到所有子民聽到這信息怎會接受!但他回應神的召命沒有因此閉口不語,「耶利米從陀斐特-就是耶和華差他去說預言的地方-回來,站在耶和華殿的院中,對眾人說:『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必使我所說的一切災禍臨到這城和屬城的一切城邑,因為他們硬著頸項不聽我的話。』」(耶19:14-15),但卻因此引來人民、同胞的反感、對付,他在聖殿中宣講完後即時被聖殿的總管巴施戶珥打他,並戴上枷鎖囚禁他(耶20:1-2)。

他終日成為別人的笑柄,被人嘲弄、讒謗、欺凌(耶20:7-10),但他又覺得不能違反神的使命,他陷入極大的矛盾中,「我若說:我不再提耶和華,也不再奉祂的名講論,我便心裡覺得似乎有燒著的火閉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20:9),這種事奉心態是值得每一位門徒——特別傳道人學效。他甚至不想自己生於世上,他不願神揀選他,「願我生的那日受咒詛;願我母親產我的那日不蒙福!……我為何出胎見勞碌愁苦,使我的年日因羞愧消滅呢?」(耶20:14,18)。

事實一個忠心於神的人往往會遭到迫逼,當他向未信的人傳福音遭人拒絕,當宣講人有罪時便令人反感,但對著信徒,當指出他們有錯、冷漠、愛世界、自私、自顧享受而不奉獻或事奉時,信徒不會扎心,只覺激心甚至離開教會,因此要忠於召命不易,或許初初投入事奉時仍有熱誠,但經過一段艱辛日子、常被拒絕、憎厭下便會放棄,要一生忠心並不容易,能堅持下去的方法:

2. 堅持之原

2.1 數算主恩

啟示錄七教會書信中第一封信是給以弗所教會,那間教會有很多值得我們欣賞、學習的地方:

  • 事奉上:熱心事奉、努力不懈、不怕勞苦。
  • 信仰上:堅守所信、忠貞不屈、矢志不渝。
  • 道德上:不容忍惡、不肯與罪妥協、不怕強權。
  • 真理上:能分辨真假、異端,對神有深切認識。

神不單看到人的長處,更審察到短處,但神會接納而且會指導人走正確的路,雖然表面仍是不錯但神指出他們「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勞碌、賣力若非出於愛,就淪為重擔、壓力,甚或因被監管下無奈地「勞碌」,這樣事奉容易變得機械化。

忍受苦難若沒有愛的滋潤、安撫便變得苦澀痛苦,因愛——故此彼得、保羅雖因傳福音而要坐牢,但卻是滿心歡喜,在獄中高歌。

信仰純正若沒有愛的湧流,教條只會叫人感到呆板、冷漠和死寂。

恨惡罪惡若沒有愛,只是冷酷的審判者而缺乏體諒、憐憫。

或許他們表面仍很努力,但那行走在燈台上的主卻會察覺他們失去那份愛。

同樣,當我們初信時對神那份讚美、感謝,現今可有麻木呢?或許日子久了一切都似乎變成了習慣,敬拜也感到枯燥無味,讀經、禱告好像是必須卻不能享受當中的樂趣,參加聚會是可有可無,奉獻只是「隨心意」、留下較多給自己享用更好,這樣的表現便表示已失去起初的愛。

這愛不單止對神,更是指到肢體間的愛。肢體間關懷衰竭,以工作代替相交,見面只談工事而忽略了關心,大都會人際關係很容易以利益作為價值單位來衡量,這狀況有陣子亦在教會中出現,這是何等可悲!昔日你對那肢體有濃烈的愛,但日子越久、了解越深便越覺不妥,你可有接納、仍愛他呢?我們不應再以那人有沒有利用價值或事奉功能去界定,而是因他是我們肢體、骨肉之親及他是神所愛而去愛他。

教會人越多,事工越發達,我們要小心免陷入「以弗所」教會的危機中。但神不會單責備更教他們如何面對,這良方乃是:「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裡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挪去。」(啟2:5),這是現在命令式,不斷地進行。人往往很易忘記昔日神和人對我們的恩情,或許只記著人對我們的不好,復興的過程我們定要安靜,回想數算神的恩典,回想神如何付上極大的代價而使我們得生,這才可以使我們再攀高峰。

我們要恆常數算主的恩典,主為我們死、義代替不義,我們得到拯救乃是神的恩典,因這份愛我們得到激勵,「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林後5:14)。當然我們不單回想那些得救的日子,始終那或許已是久遠的事,但深信神每天均會給我們祝福、眷顧,我們若是一個「敏感」的人——敏銳於神的恩典而感恩,我們能否做到「凡事謝恩」及「煩事謝恩」,那麼我們生命中定充滿喜悅、動力。

2.2 注視未來

事奉是有困難,但我們用信心的眼光眺望未來則可以忍受目前的困境,「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羅8:18),「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4:16-17)。當想到一天我們能忠於神的託付下走完人生的路後有榮耀的冠冕為我們存留,在歷世歷代神的子民及僕人面前得到稱讚,那是何等大的榮耀!「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祂顯現的人。」(提後4:7-8),這是我們應有的盼望與目標,若想到此那麼便較易忍受目前的苦楚。

凡事有兩面睇,神是公義、慈愛,祂會作出公義的判斷、賞善罰惡,忠心良善的必得獎賞;反之懶惰怠慢的事奉者、在世上沒有盡其責任、本份的門徒同樣會面對神的責難。聖經很清楚的告之審判由神的家開始,「因為時候到了,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彼前4:17),我們要向神交帳,我們若輕率自己的身份與責任怎能逃過神的審判?故此要用敬虔、認真的心及行動去面對我們的責任。畏懼、敬畏的心是不能缺乏的,但當然不單懼怕更要有愛作動力,眺望將來我們的得著與榮耀便自然有不同的表現。

2.3 同儕扶助

摩西感到疲累、辛苦其中一個因素是他似是獨自面對那浩大的事工,「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民11:14),他清楚知道自己一個人是擔當不了這工作,神要幫助他脫離這困境便給他指示,叫他在眾長老中選召七十人輔助他,他遵命而行使他的擔子輕得多(民11:16-17)。

以利亞同樣面對此問題,他以為只有自己一人面對那些惡劣的環境,「以利亞對眾民說:『作耶和華先知的只剩下我一個人;巴力的先知卻有四百五十個人。』」(王上18:22),「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祢的約,毀壞了祢的壇,用刀殺了祢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王上19:10,14)。因在意志消沉下沒有人給予關心、安慰、鼓勵他孤單感重只會更自憐、更陷在低潮中;反之若有人給我們勸勉、提醒、打氣,我們會較易撐下去。

針對他自覺孤單,神告訴他:「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19:18),這答案一方面是安慰他,現實並非如他想像那麼灰、那麼絕望,他其實並不孤單,在整個以色列民族中仍有七千人未向巴力屈膝;另一方面也是打碎他自義、自覺偉大的心,「並非只有你那麼忠貞,並非只有你那樣大發熱心,仍有其他人一樣忠貞呢!」所以我們同樣不要自以為義,覺自己是最熱心、最孤單的一人,仍有不少人與我們同樣愛主,甚至更熱心,我們要彼此鼓勵。故此神重視我們彼此間的關係,昔日主選召十二使徒使他們可以彼此學習、建立,今天教會不應有「獨行俠」,我們在生命路上應有摯友給我們守望、提醒,這是我們的祝福,當有人給我們提醒、警告,我們要為此感恩而不是反駁、拒絕其諍言,因不斷拒絕只會使他人不再給我們忠告,這樣損失的便是我們自己而已。

當然我們不要單希望有人關心我們,我們又可有自願主動去關心人?愛是互動、雙向的,故此我們應建立完整的教會生活、有好的團契生活,這有助我們能有好的生命,能堅守我們的召命。

2.4 相互比較

「比較」是好或不好呢?其實是我們看怎樣比較而已,以利亞正因比較下而感氣餒,「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裡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祢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19:4),他與摩西比較,自覺不如、沒有果效,這比較是不好。

若我們在比較下覺得他人不及我們的水平、熱心,這只會使我們自義、自傲;若我們在比較下覺得他人比我們強、成就高,這只會使我們自卑、自弱。故此我們要有合宜的態度,「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12:3)。我們看到一些比我們強的人則向他們學習,吸取他們的強項,這是對自己有益,但又不要陷在自卑境況中。

其實我們要與先聖先賢比較,他們留下美好的榜樣給我們學習,希伯來書十一章是信心偉人的章節,除了我們熟悉的信心偉人——如:亞伯拉罕、摩西外,更有不少無名英雄、英雌,雖受盡折磨仍能忠心至死,「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煉,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受窮乏、患難、苦害,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來11:36-38)。1915年前後,第一次世界大戰亂局中,鄂圖曼帝國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即今稱土耳其人)屠殺及流放國土東部的亞美尼亞人基督徒,估計超過一百萬人死亡,有人被大火活活燒死,有人被驅趕到沙漠餓死。現今在一些伊斯蘭教、極權國家內不少信徒受到極大的逼迫,與我們相比下我們受的算得甚麼呢!但信心之章的結論是甚麼呢?「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12:1-2),這叫我們更有能力,感恩、儆醒下奔我們人生之路,而這經文引伸至我們最重要是當仰望為我們創始成終的主,我們與神相比,主耶穌如何走遍各城各鄉,可曾說過辛苦呢?祂為我們付出的與我們為祂付上的怎能相比?我們還敢說甚麼犧牲很多呢?

願我們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主,盡上我們的本份。

小結

能使我們有恆常、忠心持守、完成神給我們的召命主要的方法是:

  • 數算主恩——作敏感的人 因愛樂事主
  • 注視未來——盡忠得獎賞 失職遭刑罰
  • 同儕扶助——得友儕關心 守望與提醒 相互比較
  • ——先賢作典範 以主作榜樣



歡迎肢體對牧者宣講作出回應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