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0,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或去或留(林豪恩宣教師)2016.7.3

語音(廣東話):

主題:或去或留
證道:林豪恩宣教師
經文:路加福音8章26-39節

一. 引言
或去或留,可能是英國人近日最艱難的抉擇之一。幾天之後(6月23日),英國人將要投票選擇脫離歐盟,還是留在歐盟。我們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加入評論,認為美國加息與否,也會待英國脫歐公投後才作決定。他還指出,香港政府也留意英國脫歐的影響,已進行一些估計及壓力測試,他認為會間接對環球金融有一定的衝激。

或者或留,也是香港人不時的掙扎。那些年,當我們還是中學生的時候,一年之中難免要唱幾次這首惜別歌:

人生於世上有幾個知己 多少友誼能長存
今日別離共你雙雙兩握手 友誼常在你我心裡
今天且有暫別 他朝也定能聚首 縱使不能會面 始終也是朋友
說有萬里山 隔阻兩地遙 不須見面 心中也知曉 友誼改不了

「今天且有暫別,他朝也定能聚首」,拜WhatsApp所賜,二十多年後,我們那一屆的中學同學,果然重新聚首一Group,那是一個WhatsApp Group。「說有萬里山,隔阻兩地遙,不須見面,心中也知曉」,我們的WhatsApp group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有人交談,當身處香港的同學睡覺的時候,歐美的同學就接力,到歐美的同學說Good night的時候,亞洲地區的同學就紛紛「蒲頭」。

更意想不到的是,最近有人突然召集小學同學聚會,所為何事呢?原來有同學在六月中舉家移居離開香港。加拿大移民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今年首3月抵埗加拿大的香港移民較去年同期增加85%,而同期香港人提出的申請人數亦增加17%。【明報專訊6/6】

此時此地,或去或留這個話題,又再熱鬧起來。

可能,或去或留這個問題,根本就是人生的一部份,伴隨一生。有些人可能在感情關係上掙扎著或去或留,有些人可能在工作上思考著或去或留,有些人甚至在信仰生活上徘徊在去與留之間。

今天福音經課裏的人物,也面對著或去或留的處境。讓我們進入他們的故事,尋找一點啟發,豐富我們關於去留的思考。

二.經文
8 : 26 他們到了格拉森人的地方,就是加利利的對面。
8 : 27 耶穌上了岸,就有城裏一個被鬼附着的人迎面而來。這個人許久不穿衣服,不住房子,只住在墳塋裏。
8 : 28 他見了耶穌,就俯伏在他面前,大聲喊叫,說:「至高神的兒子耶穌,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求你不要叫我受苦!」
8 : 29 是因耶穌曾吩咐污鬼從那人身上出來。原來這鬼屢次抓住他;他常被人看守,又被鐵鍊和腳鐐捆鎖,他竟把鎖鍊掙斷,被鬼趕到曠野去。
8 : 30 耶穌問他說:「你名叫甚麼?」他說:「我名叫『群』」;這是因為附着他的鬼多。
8 : 31 鬼就央求耶穌,不要吩咐他們到無底坑裏去。
8 : 32 那裏有一大群豬在山上吃食。鬼央求耶穌,准他們進入豬裏去。耶穌准了他們,
8 : 33 鬼就從那人出來,進入豬裏去。於是那群豬闖下山崖,投在湖裏淹死了。
8 : 34 放豬的看見這事就逃跑了,去告訴城裏和鄉下的人。
8 : 35 眾人出來要看是甚麼事;到了耶穌那裏,看見鬼所離開的那人,坐在耶穌腳前,穿着衣服,心裏明白過來,他們就害怕。
8 : 36 看見這事的便將被鬼附着的人怎麼得救告訴他們。
8 : 37 格拉森四圍的人,因為害怕得很,都求耶穌離開他們;耶穌就上船回去了。
8 : 38 鬼所離開的那人懇求和耶穌同在;耶穌卻打發他回去,說:
8 : 39 「你回家去,傳說神為你做了何等大的事。」他就去,滿城裏傳揚耶穌為他做了何等大的事。

三.釋經與應用
1. 離去是為了「被離去」的人
8 : 26 他們到了格拉森人的地方,就是加利利的對面。

上文(8:22)提到,耶穌帶著門徒上船,對門徒說:「我們可以渡到湖那邊去。」那邊,就是格拉林,即是加利利的對面。對面,不單單是地理上的對面,也是文化和宗教上的對面,對這些加利利猶太人來說,對面是一個異域:

8 : 27a 耶穌上了岸,就有城裏一個被鬼附着的人迎面而來。
那裏是一個有污鬼的地方。

8:28b 這個人許久不穿衣服,不住房子,只住在墳塋裏。
那裏是一個墓地。

8 : 32 那裏有一大群豬在山上吃食。
8 : 34 放豬的看見這事就逃跑了
那裏有豬,以及有養豬的人的地方。

按作者描述,這個地方的每一項條件都是不潔的,加起來更加不潔,因此,應該是猶太人避之則吉的地方。那麼多地方不去,耶穌為甚麼帶著門徒離開加利利自己的家鄉,去這陌生的地方沾污自己呢?

而且,這次旅程並不好玩。如果要用玩來形容,這是絕對是「玩命之旅」。不是嗎?且看門徒的經歷:
8:23船行的時候,耶穌睡著了。湖上忽然起了狂風,船將灌滿了水,很危險。
8:24門徒去叫醒他,說:「老師!老師!我們快沒命啦!」

門徒可能不知道為甚麼要去那樣的地方,就算知道,可能也未必同意如此驚險的行程。那異域到底有甚麼吸引耶穌離家而過去呢?

8 : 27 耶穌上了岸,就有城裏一個被鬼附着的人迎面而來。這個人許久不穿衣服,不住房子,只住在墳塋裏。

原來,在那異域,有一個人,這是一個「被離開」的人。為甚麼說這是一個「被離開」的人呢?經文指出,這個人本來是屬於那個城市,但現在卻在墳地裏,因此,他很可能是被他本來屬於那個城市要求離開的。我們可以想像,這個人被城市驅逐,可能流落到鄉村;又被鄉村驅逐,可能流落到田野;又被農民驅逐,最後留落到墳場。

耶穌離開自己的地方,會不會是為了這個「被離開」自己地方的人呢?

這個人不但被要求離開自己的地方,更被逼離開他自己。他的表現,已經不是他原來的自己:

8:28b 這個人許久不穿衣服
即是說,他本來是穿衣服的。

8 : 29 他常被人看守,又被鐵鍊和腳鐐捆鎖,他竟把鎖鍊掙斷
即是說,他本來是自由的,也是有自制能力的。

8 : 28 他見了耶穌,就俯伏在他面前,大聲喊叫,說:「至高神的兒子耶穌,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求你不要叫我受苦!」
即是說,當時活著的已經不是他,乃是污鬼在他裏面活著,並且奪去了他的自主及自尊。

耶穌離開自己的地方,會不會是為了這個「被離開」自己的人呢?

這是合理的猜想,因為耶穌過去格拉森這個「異域」,所產生的效果就是令這個人找回自己,以及回到自己的地方。

8 : 33 鬼就從那人出來
然後:
8 : 35 眾人出來要看是甚麼事;到了耶穌那裏,看見鬼所離開的那人,坐在耶穌腳前,穿着衣服,心裏明白過來

如果門徒問耶穌:為甚麼離開加利利自己的家鄉,冒著海上的風浪,過去一個外邦不潔的地方呢?耶穌可能回答:離家,是為了「被離家」的人;前去,因為那裏有「被離家者」。

有一位校友在醫院裏做護士。當夜班的日子,她感到最辛苦。每次她要離家上班,她的兩歲兒子都哭個不停。關門前,她安慰兒子不要哭;關門後,她自己忍不住流淚。她等待著兒子有一天會明白,媽媽要離家,因為醫院裏有些人不能回家,要留院治療。離家,是為了那些不能回家的人。

有十多位崇基學生將於下星期五離港前往泰國進行短宣體驗,接待我們的,是海外基督使團,從前稱為中國內地會。中國內地會的出現,是因為一百五十多年前,有一位英國人名叫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聽到中國有很多人在天父上帝的大家庭之外,於是他離開英國的家,遠赴東方,希望幫助中國人回家。直到今天,這個宣教團體差派了超過1400位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宣教士在亞洲18個地區,超過100個群體中服事。這些人離家,都是為了協助離家的人回家。

去,總有一個理由。差異不在於所去之處或遠或近,而在於是否帶著使命。

2. 留下,是為了留下的人
或去或留,有時未必是自己的選擇。就正如故事中的格拉森人,他被逼離開自己的城市,「無得留低」。耶穌又如何呢?那個地方的人一樣驅逐他,耶穌都是「無得留低」。
8 : 37 格拉森四圍的人,因為害怕得很,都求耶穌離開他們;

耶穌如何回應呢?經文繼續說:「耶穌就上船回去了。」(8 : 37下)面對被驅逐,耶穌似乎沒有甚麼大反應,一切順其自然。這令人想到 蘇軾的名句: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要去則去,要留則留,沒有甚麼大不了。所謂安然離去,原來「安然」的心境,是可以不被別人的讚譽或毀謗決定的,做了要做的事情,就可以心安理得了。

或去或留,何時會是絕對自主的呢?從前,那位格拉森人被驅逐離開他的城市,「無得留低」;現在,他自己選擇不「留低」:
8 : 38 鬼所離開的那人懇求和耶穌同在;

然而,「耶穌卻打發他回去」(8 : 38)
曾經有人說,離開容易,留下更需要勇氣。對那位格拉森人來說,離開不容易,留下的確更需要勇氣。這個城市對他來說,既熟識,又陌生。或許,他是那些街道,仍是那些建築物,但在這個城市所發生的事情,以及這個城市對待他的態度和方法,都令他感到陌生,也令他感到擔憂和恐懼。有些時候,或去或留,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馬傑偉教授兩個月前在【人生進退】專欄發表了名為「移民避港?心在,不在乎去留」一文,文中有幾段或者也說出了不少香港人的心情:

「那應該是2012年的事了。個人的低潮也反映於書房之外,香港正一步一步掉入困境。現在回想,曾蔭權、湯顯明涉貪只是毒瘡而非毒瘤,接續而來的連番亂象與亂治,才是港人集體抑鬱的開始。自梁振英上任以來,接二連三的明爭暗鬥,幾乎打擊香港每一個引以自豪的開明傳統。法治、自由、人權的底線,一次又一次被衝擊。堂皇官話再掩蓋不住謊言與偽善。幾年前,我們還是每一次香港跌破低價時,都萬分肉緊的盤點損失;如今憾事太多,大家頹坐愁城,疲累不堪,只能招架,守得一時得一時。

2012年底我最感窒息的時侯,朋友提出遠走台灣「避避風頭」……大家都認真起來,有一種逼虎跳牆、「搵條生路給自己」的決絕心態。此地不容人,自有留人處。

那個聖誕,我們入住宜蘭充滿藝文色彩的民宿。午夜無眠,我在眾人睡去的深夜,在幽暗的陽台,外望雨後大片大片的水田,靜水寂寂,倒影雨後雲天。偶然一隻睡醒了的千羽鶴,展開巨翅,劃過水田,觸爪留下一圈一圈無聲漣漪,如此美靜水鄉,怎會不是安息的居所?

我以為,落腳台南,暫離香港,生活可以由灰黑的寒冬,一下子轉到陽光充沛的盛夏。這倒不是妄想,多少移民故事可以證實,在彼邦休養生息,再建新門牆,遠勝舊家鄉。我甚至跟家人駁辯,堅持己見,肯定地說:「就算找不到合適可買下來的農地,也要租一個小小的apartment住下來。」

當然,在台灣不必掛慮「搵食」,才可以享受彼岸風華。要為口奔馳討生活,美夢很快消失。若要經營生意(如咖啡室),你就必須處理當地的複雜「政治」。在台北開咖啡店的港人Raymond說,台灣只是個用繁體字的中國大陸社會。人治、關係、貪污,港人不一定可以受得住。」

馬傑偉教授思量者:「去或留?移不移民台灣?離不離開香港這個傾倒中的城市?」

那位格拉森人主動求去,向耶穌提出申請,可惜,「那機會不屬於他的」。耶穌拒絕帶他走,反而把任務交給他:
8 : 39 「你回家去,傳說神為你做了何等大的事。」

耶穌對那位格拉森人的吩咐,會否太過強他所難呢?這個城市曾經拒絕他,也拒絕耶穌,難道會歡迎他的見證嗎?見證,可能從來都不是錦上添花,而只是在沒有花朵的地方播種:

哪裡有仇恨,就讓我播種仁愛
哪裡有殘害,就讓我播種寬恕
哪裡有猜疑,就讓我播種信仰
哪裡有絕望,就讓我播種希望
哪裡有黑暗,就讓我播種光明
哪裡有憂苦,就讓我播種喜樂 (聖法蘭西斯禱文)

留下,是一種狀況。這種狀況可能是當事人的選擇,也可能是別無他選。然而,以甚麼態度生活在「留下」這種狀況之中,或者是可以選擇的。那位格拉森人選擇了。看看他的活力和熱誠:
8 : 39b 他就去,滿城裏傳揚耶穌為他做了何等大的事。
耶穌離家,是為了那「被離家」的人;那位格拉森人留下,看來卻是為了留下在格拉森的其他人。

馬傑偉教授在剛才引述的那篇文章繼續說:
「2014年夏天,我面對一生人未遇過的危機,幾經掙扎,問題解決了,我重新認識自己。從幽谷走出來,才知道那幾年灰暗得不能自拔,害了自己也苦了家人。老婆大人還願意「陪我癲」,在台灣奔走了一年。心結解開來,心裏最重要的追求,不外乎是家人朋友,不外乎在困局之中保持良知,在醜惡的世界中選擇善良。在香港如是,在台灣如是,在世界遠方那個你我心目中的桃園,也不過如是。今天回看,心靈安頓了,台灣那個計劃變得很遙遠。香港還是一個悶局;但放開心結,此地還是充滿親情與友情。」

馬傑偉教授總結說:「心在,不在乎去留,也不在乎身在何方。」(馬傑偉【人生進退】移民避港?心在,不在乎去留)

四。總結
耶穌和格拉森人的故事,有去有留。或去或留,總有因由。使徒保羅曾在腓立比書說:
1:20沒有一事能使我羞愧;反倒凡事坦然無懼,無論是生是死,總要讓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
1:21因為我活著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處。
1:22但是,我在肉身活著,若能有工作的成果,我就不知道該挑選甚麼。
1:23我處在兩難之間:我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
1:24然而,我為你們肉身活著更加要緊。
1:25既然我這樣深信,就知道仍要留在世間,且與你們眾人一起存留,使你們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

願上主幫助我們,或去或留,「總要讓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