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3,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資源、位置、與社群共融(林豪恩先生)2019.9.29

講題:資源、位置、與社群共融
經文:阿摩司書 8:4-7, 詩篇 113, 提摩太前書 2:1-7, 路加福音 16:1-13
講員:林豪恩先生

弟兄姐妹平安。邀請大家一齊再閱讀及思考今天經課的四段經文。

一。阿摩司書:資源差異造成的社群分裂
8:4你們這些要吞吃窮乏人、使困苦人衰敗的,當聽我的話!
8:5你們說:月朔幾時過去,我們好賣糧;安息日幾時過去,我們好擺開麥子;賣出用小升斗,收銀用大戥子,用詭詐的天平欺哄人,
8:6好用銀子買貧寒人,用一雙鞋換窮乏人,將壞了的麥子賣給人。
8:7耶和華指著雅各的榮耀起誓說:他們的一切行為,我必永遠不忘。

經文中提及當時以色列社會中分開了兩種人,這兩種人是被甚麼分開的呢?阿摩司稱一邊為稱另一群為「窮乏人」、「困苦人」、「貧寒人」,稱另一群為「你們」。經文用第二人稱,因此「你們」應該是阿摩司的目標聽眾。「你們」是誰呢?按阿摩司的描述,是「賣糧」的人。古代以色列的理想社會,是每個家庭有自己的土地,理論上糧食是自給自足的。阿摩司時代出現「賣糧」的人,顯示社會中有些家庭已經失去土地,無法自給自足;也顯示有些家庭已經進入了農業商業化的階段,生產糧食作商業用途。失去土地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晉身成為糧食供應商的也各有條件。在阿摩司時代,社會存在著這兩個不同擁有資源差異的群體,同時,資源的差異又再成為擴大兩者之間的差異的條件。賣糧的與買糧的這兩個群體的關係如何呢?如何互相對待呢?經文描述賣糧的如此對待買糧的:

8:5你們說:月朔幾時過去,我們好賣糧;安息日幾時過去,我們好擺開麥子

第一,賣糧者任何時間也想著如何能夠從買糧者賺取更多。阿摩司時代的賣糧者連被視為神聖的安息日也不耐煩,因為阻礙了他們「做生意」。現代人是能夠理解的,「阻人發達,罪大惡極」這俗語就表達了我們的價值。與阿摩司的時代不同,我們已經除去了所有人為的阻礙,無論是年初一還是年初二,每論是早晚還是午夜,生意仍可以繼續做。不過,令人困擾的是大自然,例如強烈風暴就令停工停市,是「阻人發達」的「惡罪」。因此,傳言有「李氏力場」阻擋風暴來襲,避免因停工、停市而招致經濟損失。

8:5「賣出用小升斗,收銀用大戥子,用詭詐的天平欺哄人/將壞了的麥子賣給人」
第二,賣糧的人總會用各種方法去從買糧的人身上賺取更多。阿摩司時代對顧客的欺騙手法是肉眼可以見的,這些具體可見的欺騙方法,幾千年後仍大行其道。不過,現代科技提供了看不見的欺騙方法,在資訊就是資源的社會,「消息」是賺錢的工具。阿摩司時代賣「壞了的麥子」,我們的時代賣「有毒的奶粉」,其實,都是為了賺錢而不理其他人的死活,由此看來,現代人和古代人的差距並不太遠。

8:6「好用銀子買貧寒人,用一雙鞋換窮乏人」
第三,賣糧的不但賣糧給買糧的人,他們更「買起」買糧的人。聰明的人會知道,人比貨物更有價值,因為人可以不斷生產貨物,因此,買賣貨物演變成買賣人口。在阿摩司時代,為了生存(不單是自己的生存,更是家人的生存),沒錢買糧,就唯有「賣身」。幾千年後,仍然有人「買起」其他人嗎?關注現代奴隸議題的澳洲慈善機構「行走自由基金會」(Walk Free Foundation) 的「2016年全球奴役指數」(Global Slavery Index 2016)就指出,全球有4580萬遭別人以剝削為目的,透過暴力、威脅或其他手段(包括誘拐、欺詐、欺騙、濫用權力或濫用脆弱境況等)被販賣的人。

在我們的城市中,可能很少人需要為糧食而「賣身」,然而,不少人要為另一種生存必需品而「賣身」。有沒有聽過「房奴」或「樓奴」這些詞語,兩者其實都指那些為了支付高額的住房按揭貸款,而使自身社會生活受到極大影響的人。就像古代的奴隸社會,奴隸為了生存而為奴隸主賣命幹活一樣,房奴為了償還住房貸款而賣命工作。而最脆弱的一群,是連晉身房奴都沒有資源,這些人住在租金尺價比豪宅更貴的劏房,沒有獨立電錶和水錶,業主收取的電費水費比電力公司及水務署所收的更貴。

資源多的如此對待資源少的,與基督教信仰有甚麼關係呢?最後一節經文如此說:
8:7耶和華指著雅各的榮耀起誓說:他們的一切行為,我必永遠不忘。

甚麼事情令耶和華上帝那麼上心呢?甚麼事情令天地的主耿耿於懷呢?在阿摩司時代,就是那些賣糧的人欺壓買糧的人;那麼,在我們的年代呢?

二。詩篇:位置差異造成的社群分裂
113:1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耶和華的僕人哪,你們要讚美,讚美耶和華的名!
113:2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從今時直到永遠!
113:3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耶和華的名是應當讚美的!
113:4耶和華超乎萬民之上;他的榮耀高過諸天。
113:5誰像耶和華-我們的上帝呢?他坐在至高之處,
113:6自己謙卑,觀看天上地下的事。
113:7他從灰塵裏抬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
113:8使他們與王子同坐,就是與本國的王子同坐。
113:9他使不能生育的婦人安居家中,為多子的樂母。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詩篇113篇主要提及兩種人,一種是上文阿摩司書提及的「貧寒人」、「窮乏人」,另一種是「王子」、「本國的王子」。阿摩司描述「賣糧的人」與「貧寒人」的差異主要在資源方面,詩人提及的「貧寒人」與「王子」的差異主要在位置方面。位置不同,在社會狀況而言是地位和尊卑的差異。詩人描述「貧寒人」的位置與「灰塵」有關,即是無關重要,在社會「無份」;「窮乏人」的位置在「糞堆」中,即是比一般垃圾更令人厭惡。「王子」的位置呢?詩人描述「王子」在座位上,這不是一般的座位,是高尚、尊貴、榮耀的座位。有傳說合理化人的尊卑,例如「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吠陀》不過,聖經的教導不是這樣的。創世記如此說:
1:26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如果每個人都是照著上帝的形像、按著上帝的樣式做的,何以合理化有些人輕於灰塵,卑於糞堆,而另一些人高高在上、尊貴榮華呢?

人被分高低貴賤,是因為人自己制造出來的價值觀念,例如詩113最後一句:「113:9他使不能生育的婦人安居家中,為多子的樂母」反映出當時的人認為婦女多產是有福及有地位,不能生育是被咀咒和被看不起;人被分高低貴賤同時也是因為人自己制造出來的制度,撒母耳先知當年對以色列人要建立王國制度的警告就是一個清楚的事例:
8:11「管轄你們的王必這樣行:他必派你們的兒子為他趕車、跟馬,奔走在車前;
8:12又派他們作千夫長、五十夫長,為他耕種田地,收割莊稼,打造軍器和車上的器械;
8:13必取你們的女兒為他製造香膏,做飯烤餅;
8:14也必取你們最好的田地、葡萄園、橄欖園賜給他的臣僕。
8:15你們的糧食和葡萄園所出的,他必取十分之一給他的太監和臣僕;
8:16又必取你們的僕人婢女,健壯的少年人和你們的驢,供他的差役。
8:17你們的羊群他必取十分之一,你們也必作他的僕人。

基督教信仰又與這些把人分為高低尊卑的狀況有甚麼關係呢?詩人說:
113:7他從灰塵裏抬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
113:8使他們與王子同坐,就是與本國的王子同坐。

詩113是一首讚美詩,詩人多次呼籲「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讚美的耶和華是一位怎樣的上帝呢?詩113指出因為甚麼而讚美耶和華呢?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三。提摩太前書:各按各職,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
2:1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
2:2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
2:3這是好的,在上帝我們救主面前可蒙悅納。
2:4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
2:5因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
2:6他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到了時候,這事必證明出來。
2:7我為此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師傅,教導他們相信,學習真道。我說的是真話,並不是謊言。

剛才我們引述創世記的經文,從創造的角度發現每個人都按著上帝的形象和樣式被創造,因此,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尊嚴和價值。保羅在提摩太前書帶引我們從救贖的角度去看:
2:4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
2:5因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
2:6他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到了時候,這事必證明出來。

每一個人都非常寶貴,每一個人都非常有價值,每一個人都重要到一個程度聖子耶穌基督捨自己作他/她的贖價。那麼,人們應該如何相待呢?保羅的教導是:
2:1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
2:2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

在保羅的時代,正如其他時代,人們在社會中處身於不同的位置,有些是平民百姓,有些是君王和在位的,即是有管治者及被管治者。雖然人們處身不同的位置,但前題是每個人都有價值得聖子耶穌基督為他/她捨棄性命,因此,管治者和被管治者都同樣有價值,同樣值得被重視。保羅特別提出在祈禱的對象中應該包括君王和在位的,讓我們猜想當時的信徒群體未必會為君王和在位的祈禱,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基督徒在當時處身於被管治的位置,而且是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自身不保,還要為那些高高在上的君王和在位者祈禱?那些君王和在位者對基徒有多友善、有多少幫助,以致要為他們祈禱呢?其實可能沒有,以保羅的個人經驗來看,少打兩棒已經很好了。保羅的勸導,不是單單從現實出發,而是從神學出發,每一個人都重要到一個程度聖子耶穌基督捨自己作他/她的贖價。保羅突破自己處身的位置去看其他人,突破個人的遭遇去看當時的君王和在位者,保羅的胸襟實在令人大開眼界。

不過,保羅呼籲信徒為君王和在位的祈禱,並不是景仰他們,也不是奉承他們,而是祈求上主令他們在他們的位置上做好他們的角色,只有他們做好他們的角色,建立良好的社會氣氛和條件,人們才能夠「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君王和在位者應該創造怎樣的社會環境呢?保羅提出三項:第一,「平安無事」,讓人們可以在一個安全和免於恐懼的狀況下生活;第二,「端正」,讓人們可以生活得有品格、有尊嚴;第三,「敬虔」,讓人們可以自由地按著自己的信仰敬拜上主。

四。路加福首: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裏去

如果保羅在提摩太前書的教導提示我們如何回應人與人之間位置差異的狀況,耶穌在路加福音所講的故事讓我們思想如何回應人與人之間資源差異的狀況。

16:1耶穌又對門徒說:「有一個財主的管家,別人向他主人告他浪費主人的財物。
16:2主人叫他來,對他說:『我聽見你這事怎麼樣呢?把你所經管的交代明白,因你不能再作我的管家。』
16:3那管家心裏說:『主人辭我,不用我再作管家,我將來做甚麼?鋤地呢?無力;討飯呢?怕羞。
16:4我知道怎麼行,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後,接我到他們家裏去。』
16:5於是把欠他主人債的,一個一個地叫了來,問頭一個說:『你欠我主人多少?』
16:6他說:『一百簍油。』管家說:『拿你的帳,快坐下,寫五十。』
16:7又問一個說:『你欠多少?』他說:『一百石麥子。』管家說:『拿你的帳,寫八十。』
16:8主人就誇獎這不義的管家做事聰明;因為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
16:9我又告訴你們,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裏去。
16:10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
16:11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
16:12倘若你們在別人的東西上不忠心,誰還把你們自己的東西給你們呢?
16:13一個僕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

讀者不手用爭論故事中那位管家的行為是否值得仿傚,因為16:8已明言這位是「不義的管家」,不過,那位管家所問的問題,其實每個人也應該問:
16:3那管家心裏說:『主人辭我,不用我再作管家,我將來做甚麼?鋤地呢?無力;討飯呢?怕羞。

而那位管家的找到方法解決「將來做甚麼?往哪裏去?」的問題:
16:4我知道怎麼行,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後,接我到他們家裏去。』

其他人又怎樣呢?是否也應該思考一下自己的將來呢?如果以為有錢財就有將來,那麼,就要聽聽耶穌藉著這個故事的提醒了:
16:9我又告訴你們,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裏去。

阿摩司先知時代的人,運用他們資源上的優勢去令其他人受苦,令社群分化,耶穌提醒,擁有資源優勢的應該運用資源去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創造社群共融。資源運用與資源分配,似乎是一個社會議題,最終卻是一個信仰議題,因為耶穌總結這個故事時說:
16:13一個僕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

五。總結
我們身處的制度和文化有時會限制我們的想像,以為一定是這樣的,沒有其他可能性。其實世界很大,社群之間人與人的關係有很多可能性。有沒有想像過社群中人與人可以互相體諒呢?有沒有想像過可以互相照顧呢?有一位香港學生往歐洲交流,認識了一位從法羅群島來的交流生,後來嫁到法羅群島去。她發現在法羅群島,有錢人的屋和普通人的房屋都差不多,原因是有錢人不想自己的屋太豪華而令其他人不好受。人們願意交重稅,令大學生有生活津貼、孕婦有一年的有薪產假、失業和沒有工作能力的人有足夠生活津貼,種種的福利令國民享有平等的生活。那裏沒有陽光與海灘,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下雨,即使夏天平均溫度也只有13度。在這個長期陰冷和灰蒙蒙的國度,她卻發現人民的笑容比其他地方來得燦爛。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