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數星星(林豪恩先生)2020.1.5
講題:寒夜數星星
講員:林豪恩先生
一。引言
「寒夜數星星」這題目,令人想起關正傑的舊歌——〈星〉:
閉起雙眼睛 心中感覺清靜
再張開眼睛 怕觀望前程
夜冷風更清 這一片荒野地
沿途是歧路 我方向未能明
啊 不見朗月 導我迷途 只有星
啊 荒野路 伴我獨行 是流螢
縱步獨行 沿途寂靜 似只有呼吸聲
緩步前往 決意走崎嶇山徑
2019年完結。這一年跟過去很多年都不一樣,發生了很多事情,是很多人從沒想過會在這個城市出現的。回想一幕幕煙火連天的畫面,就算閉起雙眼睛,心中未必感覺清靜;再張開眼睛,的確怕觀望前程。「夜冷風更清」正是不少人的慨嘆;繁華的鬧市,彷彿變成了「荒野地」。「沿途是岐路,方向未能明」也是很多人的徬徨。黑夜裏,甚麼也看不見,好像甚麼也沒有了。歌詞說,不是甚麼也沒有,而是景物不同了。縱使不見朗月,但有星星導我迷途;縱使在荒野路,但有流螢相伴;縱使獨行寂靜,但有呼吸聲相隨。2019年,我們失去的確實是很多,甚至有人感到甚麼也沒有了。在這一年完結的時候,或者,我們可以用另一種角度回望,未必是甚麼也沒有了,可能是景物不同了。事實上,寒夜並不是空無,也不是黑暗,因為天上仍有或多或少,或暗或明的星星。讓我們與聖經作者們一齊嘗試在寒夜裏數星星,看看還有沒有值得我們珍惜的事物。
二。經文及內容
以賽亞書63:7-9
63:7我要照耶和華一切所賜給我們的,並他憑憐憫與豐盛的慈愛所賜給以色列家的大恩,述說他的慈愛和美德。
63:8他說:「他們誠然是我的百姓,未行虛假的子民。」這樣,他就作了他們的救主。
63:9他們在一切苦難當中,他也同受苦難,並且他面前的使者拯救他們(七十士譯本是「沒有使者或天使,只有主親自拯救他們」)。他以慈愛和憐憫救贖他們,在古時的日子時常抱他們,背他們。
先知以賽亞在甚麼狀況之下呼籲猶大人述說上帝的慈愛和美德呢?上文63:1-6節論及以東。提到以東,當時的猶大人會想到甚麼呢?以東人如何對待猶大人呢?整卷俄巴底亞書(其實只有一章)就是談論以東,俄巴底亞先知如此說:
11當陌生人擄掠雅各的財物,當外邦人進入他的城門,為耶路撒冷抽籤分取財物的日子,你竟站在一旁,像與他們同夥。
12你兄弟遭難的日子,你不該瞪著眼看;猶大人被滅的日子,你不該幸災樂禍;他們遭難的日子,你不該說狂傲的話。
13我子民遭災的日子,你不該進他們的城門;他們遭災的日子,你不該瞪著眼看他們受苦;他們遭災的日子,你不該伸手搶他們的財物。
14他們遭難的日子,你不該站在岔路口剪除他們逃脫的人,你不該交出他們的倖存者。
以賽亞書63:1-6節耶和華上帝審判以東,側面肯定了猶大艱難和痛苦的遭遇。甚麼都沒有了,還述說甚麼恩典和慈愛呢?以賽亞先知提醒猶大人,處境的確改變了,失去的的確很多,然而,並不等於一無所有,還有三項是他們仍然擁有並且應該珍惜的,這些是他們寒夜中的星星,是黑夜中的盼望。
第一,以賽亞先知代表上帝向猶大人宣告,「他們誠然是我的百姓」,這是身份的肯定。人最迷亂的時候,往往是失去身份,不知自己是誰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是誰,不是沒有名字,而是所遭遇的令我們自我懷疑。例如被家人誤解或拒絕時,那種委屈感和孤獨感令人懷疑自己是否仍被視為家庭的一份子;被上司批評或者失去工作時,懷疑自己是否很無用;表遠了意見又採取了行動,對方仍然固我,甚至被視為敵人時,不禁令人懷疑自己是否仍是這個社會中的持份者。這些懷疑未必是空穴來風,而往往是經歷某些對待或遭遇而產生的。在過去幾個月的刺激與衝突之中,激盪起人們反思自己都底是誰,追求甚麼?不單單是動物性地生存,生命只是搵食養活自己,直至死亡。有人開始發現自己的良知,發現自己的正義感,對著某些事情原來是會憤怒的,有反應的。有人更深刻地問自己是誰?與誰走在一起?與誰認同?
當時猶大人的遭遇令他們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信仰,懷疑自己的群體,因為他們彷彿成為了孤兒,無處為家。耶和華上帝在猶大人遭遇艱難,感到迷失的時候向他們重申,「他們誠然是我的百姓」。在過去幾個月中,或者我們也懷疑自己,對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也感到這裏花果漂零,甚至感到無處為家的淒涼以及焦躁。我們歸屬哪邊呢?哪邊視我們為自己人呢?或者,我們都期望聽到掌管天地的上帝對我們說:「你們誠然是我的百姓」。屬於天地的主,就是天國的子民;天國的子民,按天國價值觀生活,也以天國價值觀審視現實。知道自己屬於誰以及站立於甚麼價值觀之上,是寒夜中的一顆小星星。
第二,以寒亞先知說,耶和華上帝「他們在一切苦難當中,他也同受苦難」,這是同在與同感。人們常常期望上帝點石成金,動一動指頭就令人化涕為笑,因此,與人同受苦難的上帝是難以難解,難以接受,也不受歡迎。然而,馬丁路德卻認為這正正是上帝愛的表現。就是在聖嬰誕生的事件而不是釘十字架事件,受苦的上帝已經顯現淋漓盡致。聖誕故事吸引之處,是充滿著神蹟奇,令人驚訝,例如童女竟然懷孕,看見天使往返飛翔,並且開口說話。但是,在路德看來,最大的神蹟是上帝竟然道成肉身,如嬰孩一般從婦女的肚腹中懷孕出生。最大的神蹟是全能的上帝竟然變成一個需要被照顧、需要長大的嬰兒。人們期待的上帝是超越的上帝,是一位坐在天上的上帝,但受苦的上帝卻是一位降下凡塵,與我們同在的上帝。這受苦的上帝對我們來說,有甚麼意義?受苦的上帝是表示在最艱難、最痛苦、最無助的地方,上帝都在那裏,創造天地的主宰也經歷了被人遺棄,死於十字架上這等痛苦,所以,在你受苦的時刻,不要以為只有你自己最孤單,上帝也同受苦難。此時此地,或許不少香港人感受到社會撕裂的痛,在一切困苦的人中間,上帝也在那裡同受苦難。
第三,這位與我們同苦難的上帝,卻同時又是拯救我們的上帝。以賽亞先知對當時的猶大人說:「並且他面前的使者拯救他們(七十士譯本是「沒有使者或天使,只有主親自拯救他們」)他以慈愛和憐憫救贖他們,在古時的日子時常抱他們,背他們」這事如何可能呢?讓我們看看希伯來書的作者對這事如何體會及如何告訴我們。
希伯來書2:10-18
2:10原來那為萬物所屬、為萬物所本的,為要領許多兒子進入榮耀,使救他們的元帥因受苦難而得以完全,本是合宜的。
2:11因那使人成聖的,和那些得以成聖的,都是出於一。為這緣故,他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
2:12說:「我要將你的名傳給我的弟兄,在會眾中我要頌揚你。」
2:13他又說:「我要依賴他。」他又說:「看哪!我與上帝所給我的兒女都在這裏。」
2:14既然兒女同有血肉之軀,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軀,為能藉著死敗壞那掌管死權的,就是魔鬼,
2:15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作奴隸的人。
2:16誠然,他並沒有幫助天使,而是幫助了亞伯拉罕的後裔。
2:17所以,他凡事應當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在上帝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贖罪祭。
2:18既然他自己被試探而受苦,他能幫助被試探的人。
潘霍華在被囚在處死之前說:「只有受苦的上帝才能夠幫助我們。」基督的受苦是真實的,祂雖然死而復活,但祂所受的苦改變了祂,我們可以在復活的基督身上見到,因為祂身上永留傷痕。神學家莫特曼指出,耶穌基督手上的釘痕仍存留在復活的身體上,永不消失,成為苦難的印記。因此,拯救與苦難並不對立,也不取代,拯救與苦難是共存的。莫特曼提醒基督徒,盼望若抽離不平的苦難,則必然不真實並失去解放的力量。只有以苦難為基礎的盼望才更具體實在,更具深刻的向度。基督的苦難並不只是祂個人的苦難,祂表達上帝親自參與我們的苦難,並將我們的痛苦攬在祂自己身上。
希伯來書說2:11「他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又說2:14「既然兒女同有血肉之軀,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軀」。那位「受苦的人子」成了我們中間的一位,以致於無數無名、被鞭打的、遭人遺棄的人都成了祂的兄弟姊妹。復活的基督就是被釘十架的基督,2:14-15「為能藉著死敗壞那掌管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作奴隸的人」,先有受苦而後才有得勝。
莫特曼繼續說,「與上帝平安意味著與世界不平安,應許的未來如同尖銳的棒子,無情地刺進每一刻尚未實現的現在。」莫特曼的意思是,對上帝的盼望進入了現在,使人無法容忍現實,因為上帝國不是目前所見這個樣子,因此與上帝平安就是與世界不安。在迎向平安的盼望當中,過程卻有許多掙扎的不平安,也就是在不平安當中,繼續因盼望而得到平安。然而,只要上帝國與世界仍有不同,就會有兩者間的衝突,如果不去面對,可能是自我欺騙;如果勇於去面對,一定會帶來很多痛苦,然而在痛苦當中才能經歷更深層的平安。痛苦中的平安,也是另一顆寒夜裏的小星星。
以賽亞說63:9「並且他面前的使者拯救他們(七十士譯本是「沒有使者或天使,只有主親自拯救他們」)」希伯來書說:2:15「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作奴隸的人」,不同時代都有寒夜,不同時代都有黑暗得只剩下星星的狀況,因此,上帝的拯救行動從沒停止,一直進行釋放奴隸的行動。以賽亞用出埃及經歷鼓勵猶大人:63:9「他以慈愛和憐憫救贖他們,在古時的日子時常抱他們,背他們」,馬太福音也以出埃及的意象來描述耶穌基督降世及使命。
馬太福音2:13-23
2:13他們走後,忽然主的使者在約瑟夢中向他顯現,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裏,等我的指示;因為希律要搜尋那小孩子來殺害他。」
2:14約瑟就起來,連夜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埃及去,
2:15住在那裏,直到希律死了。這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我的兒子出來。」
2:16希律見自己被博學之士愚弄,極其憤怒,差人將伯利恆城裏和四境所有的男孩,根據他向博學之士仔細查問到的時間,凡兩歲以內的,都殺盡了。
2:17這就應驗了耶利米先知所說的話:
2:18「在拉瑪聽見號咷大哭的聲音,是拉結哭她兒女;她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
2:19希律死了以後,在埃及,忽然主的使者在約瑟夢中向他顯現,
2:20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回以色列地去!因為要殺害這小孩子的人已經死了。」
2:21約瑟就起來,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進入以色列地去。
2:22但是他因聽見亞基老繼承他父親希律作了猶太王,怕到那裏去;又在夢中得到主的指示,就往加利利境內去了。
2:23他們到了一座城,名叫拿撒勒,就住在那裏。這是要應驗先知所說的話:「他將稱為拿撒勒人。」
馬太福音記載「希律要搜尋那小孩子來殺害destroy(摧毀)他」,與希伯來書2:14「既然兒女同有血肉之軀,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軀,為能藉著死敗壞(摧毀)那掌管死權的,就是魔鬼」這句遙遙相應,希律摧毀嬰孩耶穌不成,耶穌反而「藉著死敗壞(摧毀)那掌管死權的,就是魔鬼」。
關於嬰孩耶穌這短短的敘述,馬太福音多次指出是應驗先知的預告:
2:15這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我的兒子出來。」
2:17這就應驗了耶利米先知所說的話:2:18「在拉瑪聽見號咷大哭的聲音,是拉結哭她兒女;她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
2:23這是要應驗先知所說的話:「他將稱為拿撒勒人。」
聖子道成肉身,人們以為嬰孩耶穌裂天而降,馬太福音從另一個角度指出並不是突如其來,而是一脈相承。承繼甚麼呢?就是先知的預言,即是上帝參與世間,施行拯救,釋放奴隸的傳統。這釋放傳統的代表事件是以色列人出埃及事件,貫穿著被擄回歸,接下去對彌賽亞的盼望。
馬太福音指出聖誕故事是出埃及的延續及更新,也是被擄回歸的延伸及更新,是上主打敗邪惡力量,使受壓迫者得釋放的故事,是人能夠自由地與天地一齊敬拜上主的故事。(出埃及記5:1)「摩西和亞倫去對法老說:「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這樣說:『放我的百姓走,好讓他們在曠野向我守節。』」
『放我的百姓走,好讓他們在曠野向我守節。』這是出埃及故事的主題,是被擄回歸故事的主題,是聖誕故事的主題,會不會也是我們當下的城市故事的主題呢?故事仍未結束,劇情仍在發展,但結局卻已經寫下,就是萬國萬民最終會被釋放,在新天新地與上主相會。想到這裏,我們可以參與詩人的讚美。
詩人首先呼籲天上的讚美耶和華:
詩篇148:1-14
148:1哈利路亞!你們要從天上讚美耶和華,在高處讚美他!
148:2他的眾使者啊,要讚美他!他的諸軍啊,都要讚美他!
148:3太陽月亮啊,要讚美他!放光的星宿啊,都要讚美他!
148:4天上的天和天上的水啊,你們都要讚美他!
148:5願這些都讚美耶和華的名!因他一吩咐就都造成。
148:6他將這些設定,直到永永遠遠;他訂了律例,不能廢去。
接著,詩人呼籲地上的也讚美耶和華:
148:7你們哪,都當讚美耶和華:地上一切所有的,大魚和深洋,
148:8火和冰雹,雪和霧氣,成就他命令的狂風,
148:9大山和小山,結果子的樹木和一切香柏樹,
148:10野獸和一切牲畜,昆蟲和飛鳥,
148:11世上的君王和萬民,領袖和世上所有的審判官,
148:12少年和少女,老人和孩童,
148:13願這些都讚美耶和華的名!因為獨有他的名被尊崇,他的榮耀在天地之上。
最後,詩人提出選民更加要讚美耶和華:
148:14他高舉自己百姓的角,使他的聖民以色列人,就是與他相近的百姓得榮耀。哈利路亞!(或譯「他一切聖民以色列人, 就是與他相近的百姓,都讚美他」)
三.總結:
引言提及關正傑「星」這首歌,仍有最後再段,讓我們作為此篇講章的結束。
踏過荊棘 苦中找到安靜
踏過荒郊 我雙腳是泥濘
滿天星光 我不怕風正勁
滿心是期望 過黑暗是黎明
啊 星也燦爛 伴我夜行 給我影
啊 星光引路 風之語 輕輕聽
帶著熱情 我要找理想 理想是和平
尋夢而去 那怕走崎嶇險徑
明日誰步過 這星也帶領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
地址 Address |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 |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