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4,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生命是一場筵席(鄧瑞強博士)2014.11.2

語音(廣東話):
主題:生命是一場筵席
經文:馬太福音22:1-14
證道:鄧瑞強博士

各位弟兄姊妹,早安。

若果有一天,有人邀請你「喝喜酒」,你會有什麼反應?

生活裡,我們遇到大大小小的邀請,邀請你去赴宴。有些筵席是增進友誼的,有些筵席是浪費時間的,有些筵席卻是與生命的意義息息相關的。有些筵席你不想去,有些筵席你不應去,有些筵席去不去卻是需要你再三思量的。赴不赴宴,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筵席,其中一場便是著名的「鴻門宴」。話說當時項羽大軍壓境,劉邦不得不赴一場「鴻門宴」。項羽的謀臣范增力勸項羽趁此良機殺了劉邦。在宴會裡,范增傳召項莊,叫項莊在席間舞劍助慶,趁機會刺殺劉邦。正所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劉邦那邊,卻有個項伯,也隨即拔劍起舞,以身體阻擋項莊,使其無法接近劉邦。劍在舞,心在跳。生與死在筵席中相遇,禍與福在酒杯間穿插。每個在席的人,都各有盤算,各有行動,張力大得不得了。後來,劉邦借尿遁,才逃過一劫。

一場筵席,涉及主人,涉及客人,也涉及一個主場。誰是主場的主人,有時是顯而易見的,有時卻是惹起爭辯的。誰是客人,這人算是客人抑或算是敵人,有時是顯而易見的,有時卻是惹起爭辯的。若香港是一個主場,若香港人是主人,那麼,大陸自由行的人,是我們歡迎的客人,抑或他們是不受歡迎的人?很多國際難民在香港,我們要設筵席接待他們,抑或告訴他們,這裡沒有他們的筵席?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如何善待過客,如何款待客人,在聖經裡,常是一個複雜的神學問題。

所以,當有人說,一場筵席已經擺好了,「喝喜酒」,當中涉及的問題,複雜無比。

今日的講道經文,是今日的福音書經課:馬太福音22: 1-14。

這段經文討論筵席的問題,而今日講道的主題是:生命是一場筵席。

太22:1 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
太22:2 「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
太22:3 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
太22:4 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告訴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
太22:5 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裏去;一個做買賣去;
太22:6 其餘的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
太22:7 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燬他們的城。
太22:8 於是對僕人說:『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
太22:9 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
太22:10 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
太22:11 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裏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
太22:12 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裏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
太22:13 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
太22:14 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這段經文表面看,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不赴席」,幹嗎是殺人放火。一個人沒有穿禮服,幹嗎要將他的手腳捆起,丟他到外邊的黑暗裡去。表面看,有點不合常理,不近人情。

經文討論的,不是日常的筵席,而是筵席的神學問題。筵席,從深層次的意義上說,常常是涉及生與死的。像那場「鴻門宴」,生與死在席間擦身而過。「喝喜酒」,有時是一種生死的抉擇。

這段經文,直接來說,是討論「誰能參與天國的筵席」這樣的一個神學問題。它提供的答案,也很簡單。有些人原先是有參與資格的,但他們放棄了,這招致他們的禍患。有些人原先是沒有參與資格的,但他們被恩待,得以參加。簡單的說,這故事的教訓是:珍惜恩典。

現在,我們進一步看看這個比喻。

經文說,「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這不是一場普通的筵席,這是一場皇室婚宴。這是王子的婚宴。這個王子,很可能是這個王的繼承人。透過這場婚宴,這個王可能讓來賓認識一下他的王國的繼承人。

王邀請的客人,應該也不是善男信女。按慣例,筵席擺好了,主人便叫僕人去請賓客來。一請再請,但客人毫不領情。經文說:「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裏去;一個做買賣去;其餘的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

這有點違反常理。不想赴宴,是不用殺人的。但是,這場筵席可能不是一場普通的筵席,這場筵席的背後,可能是一場權力的角力。我們看看王的反應,王的反應是異乎尋常的。經文說:「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燬他們的城」。邀請人的,與被邀請的,都異常暴力。

聽說,近日,有人在Facebook表達自己對當下時事的看法,邀請朋友閱讀。朋友完全不接受其觀點,不只是 “Unlike” 他的文章,還 “Unfriend” 他。於是,在他的朋友的Facebook世界裡,他的存在「被消失」了。同時,在他的Facebook世界裡,他的朋友的存在也自動消失。昨天還是朋友,今天便勢成水火。「赴不赴席」,真的是會導致某些人在某個世界消失的。

如何理解上述經文,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有學者說,這是指到以色列人不回應耶穌的福音,故此,後來,因他們的罪,他們的聖城耶路撒冷被毀,聖殿被焚燒。這種看法很正路。但也有學者認為,這段經文背後,是涉及兩個城邦之間的權力角力。一個城邦向另一城邦宣示主權,我是主,你是客,但另一城邦不同意,作出反抗。而這又招致這城邦的鎮壓,殺人放火。若果不能理解這場筵席背後的權力角力的話,就不能理解這場筵席為何這麼血腥。

人與人相遇相處,開展一場生命的筵席。但一場筵席,可以同時是決戰的戰場。在這筵席裡,有人是主人,他的權力使他成為主人。他有權設定這筵席的主題。這主題的設定,隱晦地宣示他的主權。他有權挑選他的客人。某某人滿足了他的某種條件,才有資格成為他的客人。主人和客人之間,沒有恩情,有的只是像無情的僱主和無情的僱員之間的合約關係。

在這合約關係裡,一個主人有義務邀請合乎條件的人成為他的客人,進入一場筵席。他的客人也有義務作出某種回應,否則,這個合約關係便破裂了。在這合約裡,在主人眼中,客人永遠是外人,而不是家裡的人。主人的家是封閉的,主人的心是封閉的。主人與客人之間,處在對立的兩極,生命從沒有交流。這場筵席的背後,隱藏著「我要控制你」及「我不想被你控制」的張力。當這張力爆發開來時,筵席便成為生死決鬥的場所。

誇張一點來說,這種筵席類似兩幫黑幫在講數。表面上有酒有肉,稱兄道弟,但枱底下卻擺著刀鎗,如箭在弦。

這種筵席不是天國的筵席,這種關係模式也不屬於天國。明顯,馬太福音全然否定這種生命的筵席。

馬太福音講另一種筵席,這筵席有另一種請人赴宴的模式。
太22:8 於是對僕人說:『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
太22:9 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
太22:10 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

這是一種「無條件」的邀請。這種邀請放下了所有先決條件,不是他滿足了我的某種要求,我才邀請他。不是因為他好,我才邀請他。不是因為他對我有用,我才邀請他。我邀請他,先於一切條件。任何人都被邀請。甚至經文說:「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

「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這是否很危險?

是很危險的。當你主動伸出手去建立友誼時,是很危險的,因為別人可以拒絕你,或者,他可能拉跌你。當你真誠談戀愛時,是很危險的,因為你將打開心門,失去了保護,你的愛人可以直闖你的內心,搞亂一切。當你和一些不知名的生命打交道時,是很危險的,因為這生命可能是恐佈的Alien(異形),也可能是趣怪的ET。

當一個醫生,去西非照顧感染伊波拉病毒的病人時,他是很危險的。他其實是邀請別人進入他的生命中,無論是善是惡,是有病毒抑或無病毒,他不計較這些人是誰。他在那裡,展開了一場生命的筵席。

當神邀請人進入這筵席時,神是很危險的。聖餐禮就是這場神人筵席的再現。聖餐禮,源自耶穌與門徒的最後筵席。在席間,耶穌說,我的血為你們而流,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去。為了邀請人進入一場筵席,要了耶穌的命。

當一個主人放下了他的身段,放下了他的既有想法,放下了他對客人的篩選,放下了他對權力的執著,這時,主人和客人之間的權力鬥爭才會停止。因著主人無條件的邀請和接納,客人得以和他建立分享的關係,而不只是合約的關係。筵席變成是友誼的歡聚,分享生命的時刻。唯有在這種歡聚中,客人不再是主人掌控下的客人,而是一個人,一個與他人分享生命的人。

近來,電視上常看到一齣政府的宣傳短片。一位大叔,在一粥檔裡,舀粥給老人家吃。他說:「我不覺得自己在做善事。我有一碗粥便與別人分享,就這麼簡單。我們可以做些事情嘛。小人物就小人物吧。小人物做小事。」看來,他是免費送粥給老人家吃。他再說:「這個年代,『互助』這個詞,好像忘記了。」然後他再說:「有能力幫助別人,是上天賜予的福氣。」的確,我們很多時忘記了,生命本是一場友愛的筵席。這場筵席,本來就是恩典。恩典的筵席,才是天國的筵席。

說到這裡,要處理最後一段經文了。
太22:11 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裏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
太22:12 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裏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
太22:13 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

這段經文,引起很多爭論。有人說,怎能要求一個在街上召來的人穿禮服?這人可能無時間穿,又或,他可能窮得無禮服可穿。就算不穿禮服,趕走他便算,幹嗎要將他手腳捆起,丟在外邊的黑暗裡。

近來有研究顯示,這段經文的文字與觀念和兩本「天啟文學」(Apocalyptic Literature)的內容相關。這兩本「天啟文學」就是《以諾一書》(I Enoch)及《亞伯拉罕啟示錄》(Apocalypse of Abraham)。這兩卷書卷都不在我們的聖經裡,但馬太福音的經文和它們的內容共同分享著當時猶太人的宗教觀念。透過這些聖經外的資料,我們現在較明白馬太福音的文字的含意。長話短說,我將學者的結論講出來。學者認為,這裡講的「禮服」,不是參加筵席的條件,而是一個好好地參與筵席的人會有的成果。這正如一個小學生,入讀小一時是不需有小學畢業時的學問的,但到他畢業時,他應有小六程度的學問。小六程度的學問,不是小一入學時的條件,但應是一個小學生好好學習後的成果。進入恩典的筵席,是不用禮服的,穿禮服不是入席的條件。但在恩典的筵席裡,人應慢慢穿上禮服,好與蒙受的恩典相稱。聖經最後的一卷書《啟示錄》,是一卷具有「天啟文學」性質的書,也有類似觀念。其中講到信徒參與天上的一場筵席(「羔羊的婚宴」),在19:8那裡說:「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恩典是無條件的,但信徒也要在恩典裡努力結出仁義的果子,這成為信徒生命的禮服。這不是入席的條件,而是坐席後應有的成果。(這裡的釋經資料參考:David C. Sim: “Matthew 22.13a And 1 Enoch 10.4a: A Case of Literary Dependence?”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New Testament No.47 (1992): 3-19)

問題是:很多人在筵席中白坐,一生白活,就像學生們在課室裡望天打卦、虛度光陰一樣。一生在恩典裡,卻毫無蒙恩的人應有的表現。粥水賺了很多,卻沒有舀一碗粥水給人。金錢賺了很多,卻沒有好好施予。才華橫溢,卻沒有服務過一個人。就因為這樣,主問:「你的禮服呢?」或者問:你在恩典裡過了一生,為何半點感恩的行動都沒有?

至於「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這是「天啟文學」慣用的手法,去表達他遠離神,遠離神的福樂,遠離神的光明。生命在無意義的黑洞裡打滾。

生命是一場筵席,只要在這裡仍然有人連一碗粥水都沒有,則這場筵席仍有太多不正義的權力,仍有人被阻攔以致不能去領受恩典,而我們的「禮服」仍未穿得夠好。

今日講道經文的最後一句說:「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我們每一個人都被邀去參與一場生命的盛宴,但有多少人在這生命筵席中能夠真誠的與人暢飲高歌,一同為神的恩典歡慶?

但願:榮耀歸於聖父、聖子、聖靈。阿們。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