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從我吧!(劉國偉先生)2019.12.15
講題:跟從我吧!
經文:約翰福音21章1-19節
講員:劉國偉先生
引言
今天所選取的經文,記載在約翰福音最後一章,亦是我自去年9月開始,在我們禮拜堂參與講道服侍以來的第十五篇講章,我們來到約翰福音最後一章,也是我一年多以來有關約翰福音講道的最後一篇。願上主恩待我們,當我們思想這十九節經文的時候,求聖靈感動和引導我們。
貼地的信仰經歷總是刻骨銘心
我從事學生工作接受查考聖經的訓練,加上幾十年來,在本地及境外帶領查經所累積的經驗,其中一個重要的觀察,就是查考聖經的人,很多時都會忽略了文本的細節,尤其是敘事經文。約翰福音21章記載基督在提比哩亞海邊顯現的事蹟,無論是作者使徒約翰下筆,或者是他口傳,由他的門徒或助手執筆,又甚至有些觀點認為這章經文是成書之後,才增訂的編輯之選,但一個最根本的基礎,就是這個事跡,正如福音書好些敘事經文,都是深藏當事人心靈深處的記憶,好些在讀者眼中看來不經意的筆觸和描述,卻原來蘊含叫人深思的空間。
較多學者認為約翰福音的成書日期是公元一世紀末,簡單直接來說,那是事情發生超過最少半個世紀之後的著作,老約翰這位極可能是最後辭世的使徒,在他年邁之時,寫下超逾半世紀的回憶。我認為能夠留在這位飽歷風霜的老使徒心坎裏的,應該是經過歲月清洗之後的刻骨銘心的記憶,是的,我相信貼地的信仰經歷總是刻骨銘心。
所以,我常常告訴自己,查考聖經時應在意一些敍事細節,細味作者留給我們的點點滴滴,因為對置身於現場的作者來說,那些細節可能是非常深刻的記憶,對於讀者而言,若能看透當中的一鱗半爪,我會形容為有若尋寶。
重操故業?
這些事以後,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又向門徒顯現。他怎樣顯現記在下面:有西門‧彼得和稱為低土馬的多馬,並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還有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又有兩個門徒,都在一處。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約21:1-3上)
我聽過也閱讀過有信徒批評彼得和六位門徒重操故業,甚至貪愛世界!他們認為既然彼得和六位門徒,當初回應耶穌的呼召,明明已經捨棄了漁船、捨棄了自己的職業,走上跟從耶穌的道路,參與傳天國福音的職事,就不應該再去捕魚了,這好像為自己的未來,留下了一個空間,方便自己走回頭路。
其實,這短短的兩節半經文,我們用平常心走進門徒當時的處境,就不會走得太遠,得出他們重操故業,甚至貪愛世界的結論。不是嗎?彼得和團隊不能不顧及眼前的需要,他們打魚的根本動機當然包括了食物的需要,甚至藉此賺取一些生活費。按著這個我相信是較為合理的推論,充其量,彼得與門徒只不過是開展了一種類似自養自傳的做法,一方面為生計籌謀,另一方面,按基督的吩咐,在加利利等候主的吩咐。若果我們帶著同理心去了解門徒的處境,明白到彼得和門徒在等待復活的主的過程中,肚子還是會餓的,而且每天也有必須的生活開支,在團隊方向未明,管錢的那位更已經自盡己命的情況下,剩下來的門徒想想辦法去解決眼前生活所需,按他們的技能去賺取一點收入,若果我們投入門徒這個現實處境,就會對他們接下來的遭遇,有更深的體會。
沒有漁獲的晚上
他們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並沒有打著甚麼。天將亮的時候,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不知道是耶穌。耶穌就對他們說:「小子!你們有吃的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耶穌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約3:3下-6)
約翰福音記載基督在提比哩亞海邊顯現的事蹟,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時序: 七位門徒夜裡打魚,經過整夜勞累,即使他們當中包括專業漁夫,卻竟然毫無收穫,天將亮的時候,他們就與耶穌相遇。
人生旅途常常遇上叫人洩氣的時候,有時我們整夜勞碌,卻似乎苦無收獲,即使本來有把握、有經驗的事,卻意外落空,投入的心力和時間,彷彿枉然!說到底,門徒只是為了生活去打漁而已……
很明顯的,「那一夜並沒有打著甚麼」這個結果,相信並非門徒所預期,彼得應當判斷那是一個可以正常捕魚的夜晚,按上下文記載,那個晚上也沒有狂風大雨,專業漁夫從事自己很有把握的工作,卻整夜勞累,毫無收穫。弟兄姊妹,你可有想過耶穌何不讓他們有少許收穫,不至於賠上整個晚上,卻仿似白做一場?又或者,耶穌何不早一點出手,讓門徒早一點收工?何苦要他們體力、意志、忍耐都近乎耗盡的時候才出手相助?
當然,我們作為旁觀者,我們知道耶穌站在岸上,約翰沒有告訴我們,到底耶穌在岸邊站了多久,他記載的重點是「門徒卻不知道是耶穌」。親愛的弟兄姊妹,這會否是我們的寫照?原來耶穌明明在我們當中,我們卻在生活的重重責任底下、追求人生成就的過程裡、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之中、甚至為生活奔波糊口的疲累裡,卻不察覺耶穌的存在!
親愛的弟兄姊妹,你又有沒有注意到,在那個黎明時份,耶穌對門徒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那並非「有漁獲嗎?」或者「收穫有多少?」,卻是「小子!你們有吃的沒有?」,你可曾細味過這句問候背後,所蘊藏對門徒的情愛?
原來耶穌在
他們便撒下網去,竟拉不上來了,因為魚甚多。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對彼得說:「是主!」那時西門‧彼得赤著身子,一聽見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裏。其餘的門徒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就在小船上把那網魚拉過來。他們上了岸,就看見那裏有炭火,上面有魚,又有餅。 (約21:6下-9)
這實在是十分感人的畫面:因為耶穌的介入,神蹟發生了,撒下去的網,竟然拉不上來了。門徒渡過那看似沒有漁獲的夜晚,卻在黑夜的盡頭,新一天正要來臨的時候,耶穌為門徒預備了滿網的大魚。
這時候,門徒認得是主耶穌,西門‧彼得就一馬當先,然後其餘的門徒陸續上岸,一個更感人的畫面出現了:那裏有炭火,上面有魚,又有餅。這對於整夜勞碌,本來毫無所獲的七位壯男,這是何等貼心的服侍!是主耶穌為門徒預備的早飯,是非常體貼的舉措,那是炭火仍在烤煑的熱食!
耶穌明知故問對門徒所說:「小子!你們有吃的沒有?」,原來向門徒提問以先,耶穌已經預設了這個體貼門徒的安排。信仰的經歷,當然包括捕獲的魚甚多那種澎湃,卻在人生的同一個段落裡,看見主為門徒預備早飯。那位創天造地,捨身十架的主,成就了何等偉大的救恩!就是這位行大而可畏的事的主,明白我們切身的需要,在我們的生活小節中,顯露祂的慈愛。但願門徒和彼得的醒覺:「是主!」,是我們的每天生活的重要發現。
活在現場中
耶穌對他們說:「把剛才打的魚拿幾條來。」西門‧彼得就去( – 或譯:上船),把網拉到岸上。那網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魚雖這樣多,網卻沒有破。耶穌說:「你們來吃早飯。」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 耶穌就來拿餅和魚給他們。耶穌從死裏復活以後,向門徒顯現,這是第三次。(約21:10-14)
若果說耶穌的介入,讓門徒經歷這一個偉大的神蹟,叫人觸動;而耶穌為門徒預備早飯所顯露的憐愛,本來就已經叫人十分感動,但更加觸動我心的,是耶穌吩咐門徒:「把你們剛才打的魚,拿幾條來。」(約21:10) 從故事的發展而言,即使省卻了「把剛才打的魚拿幾條來」這個小節,整個記事仍然可以推進下去,反倒這個細節的出現,需要我們停下來想一想。
弟兄姊妹,你有沒有想過,既然耶穌要為門徒準備一頓貼心的早飯,為什麼耶穌不多帶幾條魚,甚至施行神蹟多變幾條魚出來,卻要門徒從滿網的大魚中,拿幾條過來?
敍事者沒有向讀者交代耶穌的動機,但文本卻清楚顯示,無論是捕獲153條大魚的神蹟,又或者要準備早飯這一件愛心美事,耶穌都在事件過程中騰出一些位置,讓門徒有份其中。
弟兄姊妹,原來神聖相遇是如此貼地,耶穌並沒有叫跟隨祂的門徒,單單去做信仰旅途的觀眾,安舒地坐在觀眾席上,欣賞耶穌的表演,然後我們鼓掌讚美,卻其實是耶穌把門徒拉進祂的大大小小的作為當中,要門徒成為一個活在現場的跟從者。
這個從深夜到黎明的場景,門徒經歷體力、意志、忍耐都近乎耗盡的艱辛,成就了隨之而來的刻骨銘深的信仰體會。福音信仰從來都不離地,卻很多時是因為我們將信仰和現場生活割離,然後反過來認為聖經的教導脫離現實。主耶穌就是如此貼地,體貼門徒面對生活的現實,賜他們百多條大魚,讓他們有份參與這個神蹟和這頓早飯。
早飯預備好以後,耶穌對門徒說:「你們來吃早飯。」然後,是耶穌親自拿餅和魚給門徒,對老約翰來說,這些點點滴滴,又成為他另一個深刻記憶。
撫心自問,我們可有注意過生活裡的點點滴滴,可有細味耶穌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的痕跡?信仰從來都不離地!我們千萬不要做自己信仰旅途上的旁觀者。
你跟從我吧!
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上帝。)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約21:15-19)
彼得經過整夜勞碌,網到153條大魚,裹腹之後,天色已亮之際,耶穌跟彼得作出這次深情對話。耶穌向彼得三次查問「你我愛我比這些更深麼?」,然後叮囑彼得「你餧養我的羊。」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是生命中優先次序的考驗,我們也許會問自己,我愛這些愛那些,愛這個愛那個,到底是否愛主勝過愛其他一切。若果我們足夠誠實,要作出這個決定已經很不容易。然而,耶穌託付彼得「你餧養我的羊。」卻更加是一個涉及生與死的召命。
我們不禁想起,在耶穌的教導當中,牧羊人是要怎樣當的?耶穌說:「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一個好的牧羊人以小羊的生命為自己的負擔,是生命與生命互相連結。主耶穌給彼得的挑戰,是叫彼得為主而活,為他者而生。
使徒約翰如此寫道:「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上帝。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約21:19) 我就再次想起潘霍華的名句「當基督呼召一個人,祂是召他來為祂死。」耶穌在這個早上先後兩次對彼得說「你跟從我吧!」,另一次記載於21章22節,是福音書所記載耶穌向門徒所發出的最後的呼召,那是隱含彼得要跟隨至死的事實。感謝神,耶穌基督在歷世歷代繼續呼召門徒,在我們這個時代,照樣呼召你和我。
遊歷以色列有不少地方都叫我印象深刻,而且即使去了好幾次,每次都有新的感動。其中一處地方就是彼得受職堂(Church of St. Peter’s Primacy)。彼得受職堂位於迦百農附近的塔加(Tabgha) ,由天主教聖方濟各會於1933年修建,位處加利利湖邊,湖水直接衝近教堂側的一個古代碼頭遺址,這景點盛載著我們今天所講述的事蹟。
本年5月,我第4次踏足那裡,那份現場感覺濃烈,我想起了主耶穌向彼得的呼召「你跟從我吧!」。
我求上帝在整夜勞碌,似乎苦無收獲,即使本來有把握、有經驗的事,卻意外落空,彷彿枉然之際,我定要仔細察看主的作為,深信在最適當的時候,主就介入那漫長的黑夜,讓我看見祂。
我再次提醒自己,是上帝的恩典,讓我可以參與祂的大能奇事,是祂預留我可以參與和服侍的空間,讓我不致於做信仰旅途上的旁觀者。弟兄姊妹,不要叫信仰和現場生活割離,千萬不要讓自己活像一個信仰旅途上的旁觀者。
耶穌基督在歷世歷代繼續呼召門徒,在我們這個時代,照樣呼召你和我。即使
看起來,好像又是一個沒有漁獲的夜晚,但我們知道,耶穌定睛看著我們,不論我們經歷過豐收的喜悅,也曾試過沿地踏步,甚至徒勞無功,但耶穌始終相伴,並呼召我們跟隨祂。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
地址 Address |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 |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