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5,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澆灌前夕的等候(伍渭文牧師)2014.6.15

語音(廣東話):
主題:澆灌前夕的等候
經文:使 1:6-14
證道:伍渭文牧師

耶穌復活後四十日升天,應該是星期四,教會以之後的主日為升天主日Ascension Sunday。再過一星期是復活後五十日的五旬節或聖靈降臨(Pentecost)主日。對當時的門徒來說,耶穌升到天上是喜也是憂。喜是耶穌升天坐在父上帝的右邊,安坐王位(Enthronement),表明他的救贖工作被父上帝肯定,與父同掌王權,這是耶穌救贖工作的一部份,信經這樣表述:「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十字架,死了,葬了;下到陰間,第等三天從死裡復活;後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但另一方面,他們要適應耶穌和他們同在的方式了。使徒行傳告訴我們,耶穌復活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解神國的事。」(使1: 3)他們已習慣耶穌親自在他們中間教導他們,他們親眼看到他的樣子,親耳聽到他的聲音,但耶穌升天後,此情不再了,他們會很不習慣,甚至產生極大的焦慮。

1. 不再憑眼見,要憑信心

上帝在世界缺席嗎?
一般教會會都紀念聖誕和復活節,聖靈降臨節也有紀念但不多,升天節就更少了。但升天節的信息,對今日教會有適切的提醒。升天是執掌王權,但似乎我們眼睛見到的,上帝在世界缺席,上主好像不在場。就如我們有爸爸或媽媽,不是孤兒,但爸爸媽媽總是忙這個忙那個,最需要他們時他們都不出現,缺席的父母。今天詩篇經課提到上帝是駕行諸天,但同時看顧地上的孤兒寡婦。「神在他的聖所作孤兒的父,作寡婦的伸寃者。神叫孤獨的有家,使被囚的出來享福;惟有悖逆的住在乾燥之地。」(詩68: 5,6)但實際上,有時面對社會種種不義,惡人的囂張,公義得不到伸張,上主好像缺席,不理我們。

看不到上帝,上帝就不理我們嗎?
我們很想上主給我們解釋,很想像耶穌復活後升天前的四十天,耶穌就在我們眼前,有疑問就問過明白,無論答案如何,祇要耶穌親口答我們,我們就安心。但耶穌升天後,我們不能很快問過清楚明白。耶穌要我們學習不需憑眼見,也曉得上主與我們同在。就像小孩子進幼兒院離開父母,看不到父母,以為父母不理他們。父母就是不讓孩子看到自己,他們躲在旁邊,眼目沒有離開過孩子,有時和當席老師談論孩子,也不讓孩子們知道,目的讓孩子們成長學習,和同學們一起成長學習。孩子要明白他們可能看不到父母,但父母總會在放學時出現,接他們回家,或安排人接他們回家。父母關心他們在學校的生活,他們要學習信靠父母。

要明白神國的隱藏性
四十天耶穌對門徒顯現,講論甚麼呢?講論神的國。而神的國不是憑眼見,神的國是憑信心。

門徒在耶穌快要升天之際,還期望升天所代表的掌權,就是上帝國度明顯的展現:「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使1: 6) 耶穌說:「父憑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可以知道的。」升天代表得著所有的權柄,但這權柄不是眼睛看得到的,要用信心體會的權柄。復興以色列國,在地上完全實現上帝的公義,時候還沒有來,還需要忍耐等候。

十字架已一役竟其功,成了!
基督被釘在十架,人看來是失敗,但憑信心已一役竟其功。當耶穌在十架喊叫,成了!撒但就徹底被打敗,現在祇是「執埋手尾」,清理殘餘。當然,撒但還在欺騙我們,裝模作樣,好像甚麼都沒有發生,好像還不知鹿死誰手。復活對憑眼見的人來說,祇是墓石滾開,墳墓空了,屍首不見了,裹屍布像人形完完整整放在一起,是一宗懸疑不解的事。不錯,表面看來,墓園的溫度和濕度沒有變化,巴勒斯坦仍然由羅馬中央派來的巡撫彼拉多統治,而且因為耶穌的屍首不見了,當權者還加派羅馬兵丁維穩,羅馬政權仍然穩如泰山。但憑信心我們已曉得世界已不一樣,我們的罪已被赦免,我們窺探到死亡不是生命的終局,復活如嶄新的靈風,吹進世界每一角落,更新萬有,復活打開了密封的世界。

應用:門徒要打破舊有的框框,來思考和耶穌的關係。初信主時我們祈禱比較個人,而且覺得很蒙上主垂聽,極有可能上主因為我們初信,以此給我經歷他的真實,但當我們靈命成熟時,我們就要學習多為其他人代禱,有時禱告還遲遲未蒙應允,學習等候上主自己的時間。

今天也許在我們的生命有很多疑團,很想上主給我們答案,但到現在上主仍然默然不語,也許直到見主面時才完全明白。上主過去如何引導我們,但將來不一定用相同方法引導我們。過去上主給你很容易相處的上司,將來的上司不一定那麼容易相處。但要緊記,雖然我們眼睛看不到上帝,但上帝的眼睛沒有離開我們。

2. 我們繼續耶穌的故事 Jesus” Story Goes on In Us

「從今以後,我不在世上,他們卻在世上;我往你那裡去。聖父啊!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約17: 11)「你怎麼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17: 18)

馬太、馬可、路加福音都以耶穌升天為壓卷的事蹟,但耶穌的救贖工作才剛開始,我們要受聖靈的澆灌,得著能力,把福音傳遍地極。「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就是你們聽見我所說過的。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使1: 4)路加視福音書為前書:「提阿非羅啊,我已經作了前書,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使1: 1) 序幕剛揭起,好戲在後頭。

1942年英國軍隊在埃及Alamein首次戰勝德國「沙漠之狐, Desert Fox」隆美爾Rommel,之前沒有勝過,之後也沒有敗過。當時英軍士氣大振,以為敗隆美爾一役後,大戰很快就結束,時任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chill) 發表演說:”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這不是結束,也不是結束的開始,也許可以說,剛剛開了個頭)

如果新約聖經以四卷福音書為高潮,之後的使徒行傳和書信便是反高潮;但福音書不是記錄一粒麥子如何死,乃說這粒死了的麥子如何結出許多的子粒來。福音書記錄耶穌在世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呼召和訓練門徒-胚胎的教會。福音書是序幕,使徒行傳才是戲肉。耶穌升天,聖靈降臨,教會成立,福音傳遍天下,耶穌再來,建立新天新地。

今天福音經課:「從今以後,我不在世上,他們卻在世上;我往你那裡去。聖父啊!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約17: 11)耶穌升天不在世上,我們卻在世上,稍後耶穌禱告:「你怎麼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17: 18)

我們怎知道上帝沒有離開這世界呢?我們如何知道上帝是真實的呢?就是因為教會-基督的身體。今天強調個人的喜好,我行我素,對教會嘲諷多於愛護,升天節提醒我們,教會在地上要繼續耶穌的故事。

a. 不濟事的教會存留到現在,有上主的看顧
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5-1375)《十日談》(il Decameron) 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著名短篇小說,第二天提到一個故事,說到一位信主的猶太商人楊諾·德·雪维尼傳福音給一位名叫亞伯拉罕的猶太教朋友,也是商人。這位未信主的商人跟傳福音給他的基督徒說:

「楊諾,你一心要我改信基督教,現在我也同意了,不過還得先讓我到羅馬去一遭,瞻仰一下你所謂天主派遣到世上來的『代表』,看看紅衣主教的作為和氣派。使我有所感悟,否則我還是信我的猶太教。」楊諾聽他說要到羅馬看看教會,心裡焦急,因為想他看到教會的實在情況,一定不會改信基督教。從羅馬回來後,亞伯拉罕真的歸歸依基督信仰了。原因呢?

亞伯拉罕說:「我只覺得羅馬不是一個『神聖的京城』而是一個容納一切罪惡的大熔爐:照我看,你那位高高在上的神職人員,本該做教會的支柱和基礎,卻正日日夜夜,用盡心血、千方百計,要叫教會早些垮台,但教會還是屹然不動,倒反而日益發揚光大,這使我認為一定有聖靈在給它做支柱、做基石。我信了,給我行洗禮吧。」

b. 信徒的生命見證,顯出教會是屬靈的生命有機體
教會是屬靈生命的有機體,不是因為不被腐敗侵蝕,乃有一班活出信仰的信徒,保持著信仰的貞潔和承傳。比薄伽丘早一世紀的十三世紀,歐洲城市興起,商貿發展,大學湧現,道明會就成立為「傳道者修會」(Order of Preacher),他們其中知名的領袖是多瑪斯。亞奎那,銳意向智識份子解釋信仰。城市興起也帶來貧富懸殊,方濟會成立,扶傷濟貧,修士諾守神貧,生活簡樸,以愛心幫助被邊緣化的族群,創會人為聖方濟或聖法蘭西斯(St. Francis of Assisi) ,著名的聖法蘭西斯禱文相傳是他所寫,其實此禱文最早見於1912年十二月巴黎一份名叫La Clochette (小鐘League) 的靈修刊物,出版者為神聖彌撒聯會(La Ligue de la Sainte-Messe) ,作為彌撒(崇拜) 的禱告。因為禱文內容,會通聖法蘭西斯的精神,故托其名。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憎恨之處播下你的愛;在傷痕之處播下你寬恕;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絕望之處播下你盼望;在幽暗之處播下你光明;在憂愁之處播下歡愉。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赦免時我們便蒙赦免;在捨去時我們便有所得;迎接死亡時我們便進入永生。主啊使我少為自己求,少求受安慰,但求安慰人;少求被瞭解,但求瞭解人;少求愛,但求全心付出愛。
二次大戰後,這禱文被大量印刷傳閱,對如何面對後戰爭的仇恨、虛無、悔疚,如何復和解怨起了治愈作用。

上帝為甚麼讓苦難臨到我們?若你是馬航HM370乘客的親人,或南韓歲月號沉船269遇難者的家屬,你都會問為甚麼發生這些災難?為何是他們的親人?也許我們說這是人為災難,與上主扯不上關係,但2003年南亞海嘯,2008年汶川大地震,這些天災又如何解釋呢?十三年半作為校牧期間,遇到重大災難時,不少學生和同事都會問我,為何如此呢?

其實,作為牧師,我也會問上主,為何如此呢?為何上主好像缺席呢?

我答:我不知道為何有這些苦難,上主行事隱秘難明;但上主的慈愛顯而易見,因為耶穌為我們釘十架。

我常引用申命记 29:29,「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沙士疫症,海嘯、地震是隱秘的事,屬於上帝;但救援工作是明顯的事,屬於我們,愛人如己的是誡命。

當上帝透過被聖靈感召的人,參與苦難的救援工作,上帝就在當中,沒有缺席。何處有苦難,何處就看到上帝的眼淚;何處有苦難,何處就聽到基督在哭泣。耶穌在馬太福音二十五章告訴我們,在未日審判時,能進神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太25: 35, 36)上帝沒有缺席,祇不是按我們的方法和方式出席。

應用:耶穌升天,教會在地,我們繼續耶穌的故事。我們被他差遣,帶著使命和能力,在地上作明顯的事,遵行上帝的誡命,叫人曉得,隱秘行事的上帝,並沒有缺席。

3. 同心等候,回應時代的召命

耶穌升天的信息教導我們:不要憑眼見,要憑信心;也提醒我們,教會在世界是代表上帝,繼續耶穌在的工作。最後,我們看看這班門行如何等候聖靈的降臨。

「當下,門徒從那裡回耶路撒冷去,進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在那裡有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奮銳党的西門和雅各的兒子猶大。這些人同著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使1: 13)他們同心禱告,等候上帝的作為,靜心等候時代的召命。

這個簡單的樓房,是普世宣教的發源地。在禱告中,他們眾人如同一人,他們靜靜等候上帝。等候不是簡單的事,特別當我們對現實不滿時;以為祇要行動,事情就可以解決。耶穌給他好的榜樣,用三十年預備三年半的工作,復活後用四十天好好教導門徒有關天國的真理,並要他們不要分散,一起禱告等候。他們要好好預備,不能靠血氣,要靠聖靈的能力;不能單打獨鬥,要同心合意。

十天之後,聖靈降臨,「忽然,從天上有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的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使2: 2-4)

等候,在禱告集體等候,使我們得到共識,同感一靈,看準上帝在此時此刻要我們參與的工作,回應時代的召命。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伊斯拉姆(Erasmus) 都是歐洲文化史上曠世奇才,兩人學識淵博,大將風範。伊斯拉姆是希臘文專家,1516年出版新約希臘文;路德1517年張貼九十五條論綱(Ninety Five Theses) ,指出當時教會背離聖經的教訓,開始了改教運動(Reformation 樣Movement) 。兩人對當時教會的腐敗,同樣心痛欲絕。有人評論兩人:伊斯拉姆準確看出那一棵樹幹在朽爛,但路德就舉起斧頭砍去那腐朽的樹幹。路德批評伊斯拉姆:他應該為教會落淚時,竟然嘲諷教會。

在開始時,伊斯拉姆名氣很大,歐洲的王侯將相都和他通訊,請益治國之道。相比之下,路德不過是一名修士,大學的聖經教授;但伊斯拉姆比較個人主義,沒有路德的勇氣。路德聽到時代的召命,和他的改教團隊,回應歷史,浩浩蕩蕩,逆轉教會的路線,回到聖經。但伊斯拉姆自改教運動開始後,就漸漸沉寂下來,歷史缺席,非常可惜。

我常常覺得,因為種種歷史原因,崇基學院能夠在香港中文大學擁有校牧室和神學教育,是上帝給我們的機會,而崇基禮拜堂的主日崇拜,也有其獨特的時代使命,這是大學的教會,我們在這裡聚會並非偶然。讓我們在升天節的主日,像昔日的門徒同心禱告,眾人如同一人,一起等候上帝,願意被上帝使用,一起建立這主日崇拜,藉此推動校園福音工作。

總結:耶穌升天,我們從此不再憑眼見,要憑信心,信心使我們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上帝;這上帝並沒有在世界缺席,透過他所差遣的教會,我們顯明上主並未遺忘這世界;而當教會同心等候,一起為福音齊心努力,我們就和道上帝在這時此地,要我們一起為他作的工,回應時代的召喚。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