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4,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喜事起事(林豪恩先生)2018.2.25

語音(廣東話):

喜事起事(林豪恩先生)2018.2.25 (圖1)主題:喜事起事
證道:林豪恩先生
經文:馬太福音22章1-14節

一. 引言

有一首粵語詩歌,歌名叫「回家」,其中幾句如此說:

步伐是否感覺疲倦了

現實令你感到無奈

只懂每日每夜忙碌裡

兜兜轉轉似沒了沒完

但願讓你知道神是愛

在路上每一秒同在

可否接受這份純真愛

一生歡欣快樂精彩

回家將傷痛放下

看透俗世謊話

迷失漆黑中祂總把你念掛

回家即使新世代

全然皆冰冷

在這屋裡有主的愛別再怕

這是受歡迎的佈道會詩歌,因為詩歌唱出了不少現代城市人的心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競爭處處,經常處於作戰狀態,難免感到冰冷和疲乏,令人盼望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一處淨土。尤其是那些不喜歡衝突,喜歡和諧的朋友,到教會來,就是希望避開塵世的是非,追求一刻的平靜。這樣的期望,其實都可以理解,也可說是卑微的。通常,「入教未深」的朋友,都能夠如願以償。然而,有些「入教已深」的朋友,卻感到迷惑,因為他們漸漸發現教會似是另一個「江湖」,信仰群體似是另一個「是非之地」。他們漸漸懷疑,信仰其實是否他們要尋找的淨土?教會是否只是紛擾世界的縮影?再聽到今天的福音經課中這個天國的比喻,不但沒有釋疑,甚至帶來更重的迷茫與失落感覺。

二. 經文

22:1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

22:2「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

22:3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

22:4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告訴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

22:5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裏去;一個做買賣去;

22:6其餘的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

22:7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毀他們的城。

22:8於是對僕人說:『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

22:9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

22:10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

22:11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裏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

22:12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裏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

22:13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

22:14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三. 釋經與應用

耶穌所說的這個故事,是用來比喻天國的。在人們的想像中,天國應該是安全的遊樂場,是和平、友愛、舒暢的樂土。可惜,這個天國故事卻充滿張力,衝突處處。

熱鬧歡愉對孤單落寞

22:2「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

耶穌為天國的故事所定下的場景,的確是熱鬧歡愉的,因為這是一個喜慶場合,是一個娶親的筵席。我常常在婚禮訓勉首先恭賀雙方父母,因為結婚不單是兩個人的事情,更是兩個家庭的事情。看見兒女成家立室,父母會感到自己完成人生的一項重要任務,因而感到安慰。平民百姓的婚筵尚且是喜氣洋洋,更何況耶穌比喻中的是國王的婚筵呢?或者我們可以想像當年英國皇儲查理士與戴安娜舉行婚禮時舉國歡騰的熱鬧。這個比喻的奇怪之處在於故事預設的是熱鬧歡愉的場景,但故事的結束卻是孤單落寞。

22:13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

熱鬧歡愉的婚筵,與一個人在黑暗裏哀哭切齒,是兩個非常不配合的畫面,是反差非常大的對比。這樣充滿矛盾與張力的故事,竟然用來比喻天國。

和好結合對兵戎相見

22:2「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

娶親婚筵,是結合,而不是分裂的場景。正如上段所述,婚姻是兩個人的結合,也是兩個家庭的結合。在古代社會,甚至是兩個群族,或者兩個國家的結合。因此,沒有必要問西漢的昭君有多愛匈奴的單于,昭君出塞,被稱為和番的行動,希望化解當時漢人與匈奴之間的對抗和衝突。耶穌所說的天國比喻的開始是和好結合的場景,但故事的發展卻是分裂和對抗。

22:6其餘的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

22:7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毀他們的城。

和好結合的婚筵,與對抗殺戮的場面,又是兩個非常不配合的畫面,又是反差非常大的狀況。如此不協調的場面,竟然也用來比喻天國。

認真主人對不認真客人

22:4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告訴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

在當時的猶太人社會,請人赴宴有兩個步驟:主人先打發人發出初步的邀約,屆時再差派僕人通知客人赴宴。這是一種特別有禮的做法。故事提到王差派僕人邀請各人赴宴,顯示第一次的邀請已經發出,並已被接受。現在,筵席要開始了,美酒佳餚都準備好了,王就派僕人再往邀請,以表達王給予客人的重視和榮譽。故事吊詭之處,就是如此認真的婚筵主人,如此把榮譽給予客人,客人的反應卻非常不認真,甚至敷衍。

22:5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裏去;一個做買賣去;

認真的主人,遇上不認真的客人,又是一種落差大的對比。原來這種狀況也與天國有關。

好客主人對好戰客人

22:4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告訴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

22:6其餘的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

好客的主人遇上敷衍的客人,已經是掃興及可以令主人失預算的事情。更令人困惑的,是客人的激烈的回應。相傳古代戰爭之中,有所謂「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共識,何況故事中的僕人只是來提醒被邀請的客人往赴婚筵,何以發生「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的殘酷事件呢?在王辦喜事的時候,客人乘機起事,超出了赴會與否的考慮,難免令人懷疑這批客人另有目的。

名單客人對隨機客人

22:8於是對僕人說:『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

22:9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

22:10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

如果那些「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的客人果真藉喜事而起事,國王平亂後,仍然按計劃舉行婚筵,他要與眾同樂,廣宴天下的心意沒有因亂事而取消。只是由原來的有名有姓的名單客人,變成了「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的隨機客人。如果故事結束在這裏,仍可算是風波後的平安,仍然有喜慶收場的氣氛,因為20節那句說:「筵席上就坐滿了客」。路加福音敘述類似的故事時,就結束在這裏,但馬太福音卻繼續反高潮的劇情,拒絕大團圓結局。似乎又有人在喜事中起事……

穿禮服客人對不穿禮服客人

22:11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裏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

22:12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裏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

22:13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

其望大團圓結局的讀者,會感到很惋惜,只因為有一位賓客沒有穿禮服,就破壞了大團圓結局的完美。這位沒穿禮服的客人事實上也很奇特,在當時的猶太人社會,赴宴一般都會穿上禮服,或者比較清潔白淨的衣服,如果自己沒有,就向鄰居借。借禮服赴會並不是甚麼奇怪的事情,在幾十年前的香港仍然可見,穿得端莊是對主人及筵席的尊重。在比喻中,主人曾經詢問,那位客人如果有難處仍可以解釋,然而他卻無言可答。

有人說,那些客人是在大街上臨時被邀請回來的,怎可能有禮服呢?這問題也有道理,然而,如果所有客人都穿了禮服,只有一個人沒有穿,卻可以假設縱使客人是臨時邀請來的,穿禮服仍是可能的。如何可能呢?有聖經學者提出,禮服是由舉辦婚筵的王提供的,所以所有賓客其實都有禮服可穿,只是那位人兄沒穿而己。

四. 總結

耶穌的比喻講完了,你聽得明白嗎?當時有人聽得明白:

21:45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聽見他的比喻,就看出他是指著他們說的。

21:46他們想要捉拿他,只是怕眾人,因為眾人以他為先知。

接著在22:1寫道:「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就是剛才我們讀過的那個故事。其實,這是連續三個關於天國比喻的最後一個,第一個記載在28-32節,題為「兩個兒子的比喻」;第二個記載在33-44節,名為「惡園戶的比喻」。耶穌講天國的比喻,目的何在呢?施洗約翰在馬太福音3章2節曾高喊:「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耶穌也在第4章17節發出同樣的呼籲:「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聰明的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聽得出耶穌的比喻是指著他們說的,但卻不是走上悔改的路,而是:

22:15當時,法利賽人出去商議,怎樣就著耶穌的話陷害他……

故事內充滿張力,其實故事外也充滿張力,耶穌生活在充滿張力的真實世界。在現實世界中,我們不明白為甚麼總會有衝突,為甚麼總有人「搞事」;在天國的比喻中,讀者也不明白為甚麼會有如此奇怪的客人,不但不與喜樂的人同喜樂,反而要在別人辦喜事的時候起事;也不明白為甚麼有個別人士如此怪異,當所有人都穿著禮服去參加婚筵的時候,他偏偏不穿。有時候,我們在想,如果這個世界沒有這些奇怪人士,世界就會和平得多;如果社會中沒有這些好勇鬥狠的人士,社會就能夠繁榮穩定;如果我們的群體中沒有這些破壞者,我們的生活就會舒服得多。誰是在喜事中起事的人呢?

祭師長和法利賽人對號入座,認為自己是比喻中第一批被邀請但拒絕赴會的客人。他們的理解獲得保羅的肯定,使徒行傳記載保羅和巴拿巴如此對猶太人說:

13:46「上帝的道先講給你們原是應當的;只因你們棄絕這道,斷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們就轉向外邦人去。」

今天,當我們坐在這裏聽這個天國比喻的時候,我們又認為自己是甚麼角色呢?相信沒有人自大得認為自己是那位擺設筵席的王吧!或者,我們被教導自己一定是在大街上被邀請而又有穿禮服的第二批客人。讓我們對號入座想像一下:我們坐好了,等待開席,就議論原本被邀請而拒絕赴宴的第一批客人如何反叛,如何粗暴,如何罪有應得,如何不配享受筵席。當筵席要開始時,我們看見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人被抽了出來,我們又竊竊私語,當我們都穿上禮服的時候,他竟然沒穿,怪責他破壞喜慶氣氛。

是的,故事中那批答應了邀請而又沒有赴會的客人,失落了享受筵席的機會;那批恩將仇報,凌辱及殺害來使的惡人,也自食惡果;那位沒有穿著禮服的朋友,也被處理了。然而,我們真的如此肯定,自己的位置坐得那麼穩定,那麼有資格去批評不肯赴會的人,怪責沒有穿禮服的人破壞婚筵的歡愉喜慶嗎?有沒有可能–只是探討可能性,我們其實是那些答應過但又拒絕赴會的其中一位呢?會不會我們其實是沒有穿禮服的那位呢?如果,萬一,有這個可能性,會不會我們有份破壞婚筵的歡愉喜慶呢?即是說,會不會帶來張力的其實是我們?衝突發生,我們也有「功勞」呢?

有一位教授最近在網上發表一篇文章(「這樣的信徒信什麼?」鍾劍華),有幾句這樣說:

「很多人返教會,是為了多拿一片葉子來遮掩他們的邪惡本質……所謂宗教信仰,只係抽耶穌水,只係借黃大仙過橋,只係想把其他教友拉落水,只係意圖以宗教來包裝佢哋嘅惡行,只係以信徒這個身份來點妝佢哋嘅醜陋面貌。只要有好處,毒蛇蠍子也會引用聖經。反正冇損失,何妨偶然向黃大仙上柱香。妄用神之名,過去幾年在香港社會真的是屢見不鮮。而且越來越核突,越來越露骨,越來越不知所謂……」

如此的反省也很破壞氣氛,也可能令人感到張力。不過,如果與感恩歡慶的態度相比,以謙恭自省的態度來閱讀耶穌這個天國的比喻也未必太過離題。從馬太福音敘述這個比喻看來,沒有「同歡唱齊慶賀」的目的,反而充滿審判的味道。面對著審判,有些人的回應可能是「抵佢死!」,或者「殺無赦」;然而,最合適的回應還是聽從施洗約翰及耶穌的呼籲:「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最近,聽到一些豪言壯語如此說:「如果佢呢D咁既人都上到天堂,我寧願落地獄!」其實大家又不用擔心天堂收人太濫,耶穌這個天國的比喻,就是要解釋:「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這狀況。但願我們不就是我們所批評的那些人,或者不會變成我們所議論的那些人就好了。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喜事起事(林豪恩先生)2018.2.25 (圖1)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