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0,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使徒系列:直到地極

直到地極 (馬太福音28:18-20)
~ 十一個門徒 ~
整理:陳恕君

加百列皺眉表示懷疑,他知道人是不可靠的。他說:「不錯,但如果彼得、雅各和約翰厭倦疲乏了呢?如果後來的人忘了呢?那怎麼辦?或者到了二十和二十一世紀,他們太忙沒有時間告訴別人呢?祢有沒有任何其他計劃?」

耶穌回答:「沒有,我沒有其他計劃,加百列。我就靠他們了。」

耶穌把大使命託付與吩咐給教會。這段經文被稱為「大使命」,而不是「大建議」,除了遵守神的話語,我們別無選擇。如果教會不傳福音給失喪靈魂,教會就成為失喪的一部分,問題的一部分,而不是解決問題的一部分。正如許多自由派教會,他們放棄傳福音拯救靈魂的責任,反而挑起社會關懷的工作,就發現問題更多一樣。

宣信牧師分享他對馬太福音28:18-20的看法說:「除非我肯定我在本地可以更多協助海外的傳福音工作,我就該去。」

大使命的希臘文是這樣讀的:「你們要去,使人作門徒…施浸他們…教導他們。」

耶穌基督對門徒與教會的挑戰是什麼?不傳福音和不去差傳的教會會有什麼後果?我們帶領人歸主之後就該停止了嗎?

讓主使用 (Avail Yourself to Christ)
18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 19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太28:18-19)

今天的見證人怎麼了?基督徒已經適應舒適的世界,比往日更難出去了。教會領袖越來越不能離開自己住處的學校和城市的便利,去迎接離鄉背景的挑戰。我記得曾勸一位神學生不要等當地教會的聘請,鼓勵他離開洛杉磯,去中西部一家表示願意協助他辦綠卡的教會,但叫他離開好像拔牙一樣難過。他們太習慣上99大華超市、半島飲茶,和三和飯店的生活了。受人敬重的滕近輝牧師說:「在一百個基督徒中,九十五個不傳福音,其餘五個要負責一百人的工作。」(滕近輝,《聖經的十大異象》(宣道出版社,1984,176頁))

什麼是門徒?門徒一字在新約聖經出現269次,相較之下,「基督徒」一詞僅出現三次,而英皇欽定本列61次「聖徒」一字。門徒是學習者,不是定居者;是學生,不是陌生人;是跟隨者,不是偉人迷。門徒不只是星期日的基督徒、常去教會者、有資格投票的會友,或受過浸禮的人。門徒是一個無論順境或逆境、富有或貧窮、遠方或附近都願意跟隨耶穌基督的人。「門徒」一字並非單用於耶穌的門徒身上。施浸約翰和法利賽人 (可2:18,路5:33),甚至摩西都有他們的門徒 (約9:28) 。

耶穌的門徒與別人的門徒有什麼分別?這分別並非他們所經歷的苦難、他們的謙卑,和他們的知識;他們與別人門徒之間最明顯的分別,是耶穌的門徒必須跨越國家和種族界限。我做了一個有關耶穌訓練門徒的藍圖有趣的研究。耶穌走遍加利利 (太4:23,11:1,可1:39),但他並沒有停在那裡。祂來到猶太的境界,在會堂裏傳道 (太19:1),然後去到耶路撒冷 (路13:22)。馬太讓我們更瞭解耶穌的藍圖。耶穌在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太9:37),並揀選十二使徒 (太10:1) 之後,祂指示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0:5-6)。

當然,這並沒有令使徒覺得吃驚,他們本是猶太人、民族主義者,和愛國主義者。「萬民」的同一詞也翻譯為:外邦人 (太6:32)、百姓 (太21:43)、民 (太24:3)、萬國 (可11:7)、邦國 (路21:25)、國民 (路23:2)、萬邦 (路24:27)、萬族 (徒17:26)、國度 (彼前2:9)、列國 (啟2:6),甚至用於猶太國 (約 11:51),但耶穌在此使用複數「萬民」的意思是錯不了的 ── 祂不是指著猶太國或一個外邦民族。

對那些猶太門徒來說,幫助本地的外邦人還有可能,但是傳給外地的外邦人是絕對不可能,正如中國人說「肥水不落外人田」。現在令他們更吃驚的是,耶穌徹底扭轉祂對門徒的使命,要他們去傳福音給萬民 (ethnos),或「外邦人」,正是那群不久之前戲弄、鞭打、釘祂在十字架上 (太20:19)、因耶穌的緣故恨惡門徒 (太24:9),並將踐踏耶路撒冷的外邦人 (路21:24)。

所以大使命的確令人震驚和爭議。我們被差遣到那些侮辱我們、憎恨我們、逼迫我們、傷害我們,甚至殺害我們的人當中。

最受敬重的門徒訓練代言人是潘霍華。他寫的《門徒的代價》這本書是最常被引述的一本以門徒為主題的書。這位德國牧師不僅寫了這本書,他更親身經歷作門徒的代價。因反對希特勒和他的政策,他在39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被處死。

在人前承認祂 (Acknowledge Him Before Others)
19 …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太28:19)

在亞洲,不信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們要受浸都嚇得半死。他們很反對孩子受浸,往往說他們太年輕,並勸告他們要等到結婚後才受浸,尤其是女孩,恐怕她們會嚇走許多非基督徒的求婚者,並遭受不信的婆婆的欺負。

不信的父母對基督徒視為當然的浸禮有多少認識?其實,孩子微弱的抗拒表示他們低度的立場或委身。如果你能夠拖延他們的浸禮,就意味著他們的信仰不是那麼重要。不信的家長不認為浸禮是進入信仰的第一步,他們認為一旦孩子決志要受浸,孩子就斷絕父母對他們的控制、斷絕父母對他們的權威,也無法再反對他們熱心的事奉神。亞洲的父母如我的父親一樣,以如下的心態和論點說服孩子:(1)「你可以去教會,但你並不需受浸」;(2) 「等到你跟信的配偶結婚才說」; ( 3) 「你太年輕」。

在某程度上,不信的父母是正確的。浸禮很完美地表達基督徒如嬰兒的誕生。正如出生的嬰兒不能回到母親的肚子,受浸的基督徒也不能推翻自己受過浸禮。雖然浸禮並不是基督教特有的,但它闡明了一個基本的論點:浸了之後就毫無回心轉意、三心兩意,或後悔的餘地。就如不信的家長所擔心的,沒有化學製品、先進手術,或撤回誓言可以刪除個人的浸禮。

不認真的信徒反而理所當然地接受浸禮。他們對受浸一點也不著急,因為父母也是信徒。對他們來說,浸禮只象徵與基督同死同埋葬 (浸入水中),以及從死裡復活 (從水中上來 ─ 羅6:4,加3:27),有什麼大不了?

當一些會友很開心告訴我他們的孩子願意或要求受浸,我經常不覺得興奮,反而要求孩子們自己來告訴我。我告訴家長,如果孩子現在怕跟我說,他們將來怎麼敢為主作見證?

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有些教會贊同幫每個自稱是基督徒,或要求受浸的人即刻受浸。我完全不贊成這種做法。許多建議立刻浸禮的人指出信主之後立即受浸的許多例子:五旬節受浸的三千人 (徒2:41)、撒瑪利亞人 (徒8:12)、埃提阿伯太監 (徒8:38)、掃羅 (徒9:18)、哥尼流 (徒10:48)、呂底亞 (徒16:15)、禁卒 (徒16:33),以及管會堂的基利司布 (徒18:8) 等等。

我堅持浸禮必須從歷史的觀點和上下文的框架去研究和理解。什麼是初期教會浸禮的背景和上下文?以初期教會而言,浸禮不僅象徵與主同死並加入教會而已,浸禮也意味著受迫害和被處死,包括在第四世紀前經歷被石頭打死、被焚燒、被獅子吞吃。我必須指出浸禮與無數的風險與迫害的關連,包括教會分散 (徒8:1,8:4,11:19)、使徒被捉拿 (徒4:3,12:1,21:27)、牢房 (徒4:3,5:18)、恐嚇 (徒4:21)、監牢 (徒5:21,5:23,16:26,20:23,22:30,23:29,26:29,26:31 ─ 跟「外監」不同的希臘字)、毒打 (徒5:40)、用石頭打 (徒7:59,14:5,14:19)、凌辱 (徒14:5)、患難 (徒11:19,14:23,20:23),及死亡 (徒22:4,26:31,28:18) 。

很諷刺的是,許多洛杉磯教會牧師愕然發現,今天的浸禮不僅不須遭受初期教會經歷的迫害,信徒還可以快點受浸,藉此申請政治庇護或宗教庇護的甜頭。一旦這些自稱為信徒的參加一些受浸課程並得到浸禮證書後,他們就消失無蹤了。

守主的道 (Abide by God”s Word)
20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太28:20)

教會缺乏教導和信徒缺乏誠信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和可怕。當我第一次要求剛受完浸禮的信徒加入初信班時,我震驚地發覺信徒很多幾乎是聖經文盲。多數人不帶自己的聖經來教會,他們依賴已準備好的電腦幻燈片;許多人除了四福音之外,不曉得其他書卷是什麼和在那裡。所以我要求他們背念聖經書卷。現在,他們已是找聖經高手了。

比起缺乏聖經知識更嚴重的問題,還是不冷不熱的基督徒低落的委身與「部分遵守」的問題。今日,基督徒渴望追求「靈感」和「亮光」而不去研讀聖經。這是許多信徒、領袖,和牧師的毛病。可惜我們沒有聖經學生,我們甚至沒有聖經讀者,我們有的只是聖經翻翻者而已。有人說:「有十人願為聖經而戰,但只有一人願意閱讀聖經。」(L.B. Akers) 許多人聽過神的話,但不認識神的話。我想起18歲時就開始唸神學院舉辦的延伸課程,而我不是唯一的青年人。其他一位比我小一歲的學生如今是一位神學院教授。

教會有三大令人關切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追求無知識內容的靈感,促使基督教變成一個自助性的宗教。電視佈道家傳講淺薄縮水的信息,以迎合簡易相信、成功福音,與消費大眾習慣的文化。這組人不想改頭換面,他們只想化化妝,吸收靈感、打打氣,聽聽甜言蜜語。第二個問題是:許多人有知識,但沒有將其吸收與內化。這一組人,尤其是第二代信徒,擁有很多聖經知識,他們從托兒所到主日學到牧師講道,已經聽夠了也聽厭了。第三個是有內化但沒有溶合的問題。溶合 (integration) 與誠信 (integrity) 這兩字是緊密相關的。這一組人的學習沒有影響到他們的行為和生活。學習應該是終身的,它塑造一個人的品德,沒有止境,正如中國人所說的「學無止境」。

「吩咐」也可翻譯為「指示」(太17:9),「告訴他們」(可11:6)。「所有」(All) 指著不可匹配或混合、挑挑揀揀,以及協議、打交道。

結語:委身是全心全意的,不是半心半意。我們不是向自己的人民而是向萬民做見證。我們不應該隱瞞作基督徒的身分,而是見證基督。你是否只閱讀而沒有研讀神的話語?你有參加研讀的計畫嗎?你是否每年都向至少一個人做見證?你的同事和朋友是否知道你是信徒?你是否邀請他們到教會去?你有沒有去過短宣?你是否有一年閱讀聖經的計劃?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