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3,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27 咫尺危情 – 路15:11-32

今天有不少令人感動的父親,但亦有不少令人髮指的父親。聖經中我們亦找不到一個怎樣像樣的父親──包括一些屬靈的偉人。最偉大的父親是記載在路加福音15章11-32節「浪子的比喻」,我們被聖經後加的標題所誤導以為主角是浪子,其實整個比喻中浪子是最次要的角色,主要的焦點是父親,其次是其兄長。

浪子離家
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路15:12

每一個父親聽到這句話一定氣上心頭,甚麼是「應得的?」難道父母一定要將財產留給兒女嗎?若已供書教學,他們已是成年,有謀生的能力,父母在物質上供養兒女的責任已完──但仍需作出教導、指引。

父母給兒女留下財產不是必然的!可惜今天仍有不少這樣不孝兒女,甚至用暴力向老邁的父母苛索金錢。

為父的真是無奈!面對不孝兒女可以作什麼?可以拒絕其苛索,更要他留下來,可以嗎?好言相勸、諄諄善誘,使其回心轉意,成功嗎?一個人要變心、要變壞、要犯錯往往是”萬夫莫敵”,怎也阻不了!特別年青人,非要經過多番挫敗,無力翻身才會認命。這位慈父無奈地將他部份的家業給他。

可惜這孩子毫不珍惜父親辛苦得來的財富,而白白浪費一切(路15:13-14),而又遇上大饑荒,他投靠一些人,結果被安排到田裏放豬,他飢餓至想吃豬吃的豆莢充飢,但仍落空(路15:15-16),原文意思是想吃豬吃的食物但吃不下嚥。不要以為他所作的是低下,厭惡性行業,對猶太人而言,他所作的是自絕於神及他人,因猶太人清楚知道”豬”在律法上是不潔的,他們連挨近也不敢,更何況去餵飼,他已淪落到一個完全被棄絕的境況中。

身 - 一無所有,得不到所需用的食物,污穢滿身
心 - 遠離父家,自棄於父,”無面目見江東父老”
靈 - 身心污穢,自絕於神,不得親近神

可悲的是人往往到絕境時才會醒覺,當擁有時不懂珍惜,失去之時才覺可惜,這位小兒子終覺悟前非「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麼?」路15:17

他的反省與行動(路15:18-19): 我得罪了天 - 他因與豬有接觸,故此不能再守安息日,亦犯了”當孝敬父母”的誡條,觸犯了律法,觸犯了神。 我得罪了你(父) - 使慈父心傷透,變賣屬於父親的產業 不配稱為兒子 - 因已分了家業且已變賣,拒絕父的勸挽,自我放逐,已不能再成為父親的兒子──正如:一個已拋棄妻子離了婚的人,已不再是其妻子的丈夫一樣。 只作雇工 - 雇工比家僕、家奴的地位更低,是最悲賤的身份。
他深深體會自己的不配,不值得父親的接納與眷顧。

慈父回應
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15:20

子雖離開遠去,子雖花光一切,子雖傷透父心,慈父仍日夜盼望一天浪子回頭,仍朝夕冀望一天他回心轉意,仍時刻憑門翹首遠眺,但願真的能見其踪影,每一天他均會失望而回,但仍堅持下去。

麻木不仁,無愛無情反而得享安樂,因不用承擔任何責任,不用任何牽掛,反之愛是會受傷害,愛的付出或許會付之流水,愛的勸阻反會覺得你囉嗦,愛的責罵換來的是反唇相向,愛──是把自己敞開接納他人,但接納之先多是接納傷害,故此愛是一個冒險(Risk)。要兒女體貼父親心腸真是不易!

慈父雖「相離甚遠」,但見到這個不肖子「慈心發動」,便衝前抱著他的頸項,連連的親嘴,他沒有審問兒子的過去,沒有要求交待所犯的,沒有即時的責罵,更沒有機會讓兒子講出他早日籌算好的說話,他用連連的親嘴顯示他完全的寬恕與接納,他的擁抱撫平浪子懊悔的心,醫治他的創傷,釋去他的歉意。

不單如此,慈父還下了四個指令(路15:22-24):
「拿上好的袍子穿上」 - 上賓的待遇 「戒子戴在指頭上 - 戒子有印記,代表著恢復其地位、身份,給予權柄 「把鞋穿在腳上」 - 即是一個”自由人”,當時只有主人、兒子、尊貴的人才有鞋穿,奴僕是沒有鞋穿。 「宰肥牛犢」 - 這是慶典才會吃的食物,平日他們只吃麵包及魚,這除了作慶祝外,亦代表了新的開始,新的關係建立,這正正顯出慈父莫測寬宏的愛。
那兒子一直被父的疼愛,有工人服侍,一切均來得那麼易,他從沒想過愛──不是必然的,兒子或會承認父親對他好,但他卻要求更多的”自由”,更多的”主權”,更大的”獨立”,他以為自由便是離開父親的監管,隨意而行,這豈不是一些信主已久的人一些心態嗎?

浪子受苦但受苦並不足以使他回家,他要真正體會”得罪了天,得罪了父”他知道自己用父的愛傷透父的心,這才能真正的回歸,若只是逃避苦難,若一天環境好轉,他又可以再次出走,這也是不少基督徒在信仰路上的反反覆覆、升升跌跌的原因。

我們要深切體會罪的終結不是在於自己的受苦,乃是使神受苦、受傷害才是真正的回轉,浪子便沒有提自己的受苦,只是不敢承認自己作兒子的資格才是真正的醒悟!

兒子昔日曾與父相處一段長時間,但卻沒有體會父的心,”咫尺危情”──身相近,心卻遠,這是慈父與兒子面對的哀歌!

另類浪子(V.29-30)
大兒子是整個路15章主用比喻的主角,或許我們會覺大兒子小器,但他仍有不少值得我們欣賞的地方。

– 忠心: 「我服侍你這多年」V.29,努力、認真,而是次他也是剛剛從田間工作回來,他對家庭盡責,承擔家中的角色,與小兒子截然不同。
若一個宗教不欣賞”盡責”,這宗教是相當害人;若一個國家多些子民如大兒子,這國家一定富強;若一間教會多些會友如大兒子般,這教會必定興旺。

– 順命: 「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令」V.29,今天有多少兒女能長久、持久地順服父母的指命。
但正正他的長處、強項,使這大兒子成為另類的浪子,成為他與父親、弟弟的牆垣與阻礙。他抱怨父親的偏心,他將內心的積憤一下子藉指控爆發出來,「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V.29下

他憎恨弟弟,不會直呼他為弟弟:「你這個兒子」V.30,他並不會因小兒子回來而高興,他似乎是局外人般,他甚至推斷弟弟有很多偏差的行徑:「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V.30上,這真的是事實嗎?這是他苦毒的推想而已!
他發脾氣不肯進家門V.28,或許我們覺得大兒子如此表現是很正常,但父親真的是偏心嗎?「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V.31

這給我們見到父親其實一樣疼愛長子,父一早已將自己的財產給了長子,信任長子並給他機會、責任去打理自己的事業,父不單是給長子一只羊羔,乃是全部。

大兒子的可悲是:父親看大兒子是兒子的身份,大兒子卻看自己是雇工的身份般,父親永遠是看自己的兒女是寶貴的,浪子欲做雇工,父親卻用吻去堵塞他的請求,大兒子一直在父親身邊,卻抱著雇工的心態,甚至因父親對浪子回歸高興的回應而不滿,質疑父親的行動。

使父親傷透心的不單是小兒子成為浪子,同樣大兒子常與父親同住,但卻是咫尺天涯,身雖近,心卻遠,感情是那麼疏離,他完全沒有貼近父親的心,沒有體會父親的感受,他看到的是弟弟的不是,而看不到他也是父親的兒子,他覺得父親為弟弟而宰一只牛犢是何等不值,他不了解父親看重的是失而復得的生命(V.24, 32),他重物輕人。原來他與父親身雖近──近在咫尺,但心卻遠離──遠至無邊。

慈父不單對浪子有份測不透的溫情,對大兒子亦然,他有溫柔的勸慰,平和的解釋。

大兒子的優點也成為他的缺點,正因他深覺自己不錯、做得好、努力,才有資格去批評、責罵犯錯的人,主講這比喻的原因是:「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喫飯。』」路15:1-2,當時一些自以為義的人藐視他們眼中的罪人──稅吏、妓女,更不明主耶穌為什麼宣稱自己是神聖卻花時間與這些人在一起,故此這比喻很清楚的表達浪子是指那些罪人,而大兒子則是那些自認清高──並非自鳴清高──的宗教領袖、法利賽人。他們不能接受除了他們以外,還有其他人──特別是他們輕視的人──可以成為神的選民。

現代浪子
這比喻所描繪的同樣是適切於今世代:-

這比喻中的父親並不等同天父,但這比喻中的慈父卻反映著天父的愛,而這浪子也反映著我們,甚至一些基督徒。

浪子:-
我們一直享受著父的愛,父的供應,父的眷祐,但因在家中太久,感到沉悶、不滿,世界對我們而言有特別的吸引力,我們很想離開家,到外面闖闖,要試新的事物,縱使知道有陣子這些會將我們拖垮,但我們仍會試,而更可悲的是以為”一切均是必然,是理所當然的”,而心中已不再激起感恩之情,神給我們的豐富物質,但我們不會想到這只是愛的記號而已!稍稍不乎我們心意,我們便會埋怨,我們會離開神,結果會焦頭爛額,受傷而回,但更可悲的是一些人已在外”傷重死亡”,回頭無路。結果我們傷透了父的心,結果我們會傷痕累累,但有不少人仍會試,正正我們有這比喻作我們 “信心” 的基礎,我們相信一天只要我們浪子回頭,父便會擁抱我們、寬恕我們、接納我們,但這豈不是利用父的愛去傷害父的心,這是極不道德!而且我們沒有計算過這出走的過程會使我們受到很大的傷害,甚至一些無法彌補的傷害呢!

今天不少人低估了罪惡的力量、其轄制力。我們以為隨時可以抽身而回,我們太高估自己的道德自主力,以為我們可以自己作主,我們以為世界會給我們大的自由,原來最終我們卻落在更大的勞役中,有誰可保證窮途末路時會真會有回歸之路現眼前呢!

我們從來都不是主人,我們只有權宣稱誰是我們的主人,若選擇神,我們就是神的兒女,享受其恩典,若選擇世界,便受制於私慾,成為撒旦的奴僕,問題是我們怎樣選擇而矣!

長子:-
我們會否輕看一些”罪人”,覺得他們不值得花那麼多時間、資源在他們身上。
一些肢體覺得教會、牧者常花了不少時間將注意力放在”新人”或一些”缺席者”身上,但自己卻不被關懷,會否如大兒子般發出埋怨呢?

我們可有貼近”天父”的心,體會神對”失落”者的重視而改變我們的態度。

父的愛是叫他不能放棄那浪子,神就是那樣愛我們每一個人,但願我們能體貼神的心,慎防咫尺危情,那樣我們便有不同的態度,若我們每一個屬神的人均貼近神的心、整個生命、教會定有不同的表現呢!

當然我們亦要反省我們與我們的父母──特別父親──是否同樣陷在咫尺危情的危機中,我們對他們的心意了解有多少呢?願我們上下兩代同樣是和諧、互相體諒、了解呢!



歡迎肢體對牧者宣講作出回應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