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9,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中國基督教史)香港基督教會史(五)浸信會之5

香港 李金強

香港浸信自理會於 1901 年成立後,至 1905 年會友早已倡議 成立「聯會」。及至 1937 年日本發動對華侵略爭,終於促成香港浸信會聯會的成立。

聯會的創設,主要由於日本侵華,沿海城市相繼陷落,國內基督教教會事業,備受破壞,香港一時之間成為國內及華南基督 教各宗派聯會之避難所。時全國浸信會中心的上海及兩廣浸信會之中心──東山教區,亦相繼淪陷,國內及兩廣浸信會的設施及人員,相繼南移香港。劉粵聲牧師就此起而鼓吹香港浸信會,理應成為「全國浸會的原動力」。計劃推動戰時浸信會的教會事業, 兼以其時香港浸信會共有堅道、長洲、香港仔三間自理教會,以 及油麻地、紅磡、九龍城三所福音堂基址,漸具規模。極需聯絡 各會堂之感情,並集合力量,推廣福音,以及援助國內受難教友,隨即舉出張文照、劉粵聲及譚希天三人組織籌備委員會,進行籌 辦。繼於 1938 年 3 月 27 日,由堅道的香港浸信會,召集各堂代 表 41 人,正式成立香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以下簡稱浸聯會)。 此一聯合事工之組織,即席通過會章 8 條,規定浸聯會宗旨在於「推廣福音,發展教務,協力舉辦各種公共事業,並聯絡各堂會 信徒之感情」。隨即成立執行委員會,負責會務,選出 21 名執委。 並於同年 4 月 3 日,舉行第一次執行委員會。繼而選出劉粵聲牧 師任主席,王國璇任副主席,任福民任書記,譚希天任司庫,並成立「月刊委辦」(後改稱書報部)及「慈善部委辦」(後改稱慈

善部)。前者由任福民、岑祥光等五人負責,後者由林子豐、王國璇等七人負責。浸聯會組織由是已具雛型,會址初設於堅道 50 號 的香港浸信會。至 1951 年,向政府依公司法註冊立案。

浸聯會成立後之前十年(1938-1948),除香港淪陷時期 (1941-1945)一度工作停頓外。其餘時間之重要事工,皆由堅道香港浸信會一力承擔。包括由月刊委辦出版《香港浸信會聯會月 刊》,該刊以文字佈道及會務報告為主。其次,由慈善部辦理慈善救濟,除致力救助貧病和經濟上困難的會友,並為失業會友介紹職業,又為清貧會友,贈醫施藥等。興辦教育方面,至 1945 年,始辦浸會小學,為日後顯理中學之前身。繼於 1949 年成立傳道部,派遺李文儒到台灣開設佈道所。

隨着 1949 年新中國之建立,由於政局丕變,大量難民湧入本港,促使本港教會之長足發展,香港之浸信會亦然。更重要為美南差會傳教士,由於 1950 年韓戰爆發,中美兩國交惡,紛紛南下香港,較著者如遠東總幹事高賜恩(Baker James Cauthen, 1919-1985)。美南差會決定重新調整對華宣教事工的部罫,時留港 傳教士共有七人,包括范得勝牧師(Victor Frank)夫婦、傅倫德 (Ronald Fuller)夫婦、何理敦(James Hollis)夫婦及區慕靈(Mary Alexander)女傳教士等 7 人。遂於 1972 年創立「港澳西差會」,並獲美南差會提供撥款及資源,交由聯會安排,發展在本港的傳道、教育、神學、醫療、出版及慈惠等事工。實施「中西合作」,推動浸信會在香港的宣道及社會事工之發展,促成 50 年代至 60 年代香港的浸信會之蓬勃發展,從而出現教會復興的現象。

浸聯會即在此一新形勢下,擴充組織,除已有的傳道部、慈 善部及書報部三部外,繼續成立新部門,推動事工。包括神學部──1952 年成立,負責 1951 年成立的浸會神學院。醫務部──負責醫療事工,1953 年成立,於 1956 年開辦窩打老道浸會醫所,日後擴大成浸會醫院。主日學部──1954 年成立,推動主日學事工。 婦女部(1953 年成立)──主持婦女聯合事工。少年部──1950 年成立,協助少年團聯會及舉辦夏令營。初等教育部──1955 年 成立,主理浸會小學。高等教育部──1957 年成立,主理浸會學院。助學部──1957 年成立,輔助聖工人員子弟暨教會貧苦青年就學。期間即在港澳西差會,派遣宣教士來港協助及撥款支持下, 除於港、九、新界各地紛紛設立福音堂及成立教會,促成浸信會 在港傳道事業之興旺外,進而促成下列各項教會事業的創辦。

(1)浸會神學院──1951 年創辦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初設於九龍城浸信會,繼而遷入博愛村神學院新校舍。其後學生增加,至 1956 年再改遷至何文田山道一號為院址。1997 年後與發展商換地,遂成立今馬鞍山的新院舍,至今已開設神學士、道學士、碩士、博士,培訓大量教會人才。

(2)浸會學院──於 1956 年創立,由林子豐出任校長,借用培正中學為臨時校舍,至 1966 年,遷入窩打老道 224 號新校舍,增設科系。至 60 年代教師已增至 160 名、學生 2,300 名,成為亞洲區知名的基督教高等學府。其後在第二任校長謝志偉領導下,於 1983 年促成該院轉為公立,擴充校園、校舍至聯福道,1994 年升格為大學。

(3)浸會醫院──1956 年於窩打老道 76 號 A 二樓開設醫療所。至 1963 年開設浸信會醫院,秏資 225 萬,與今浸會大學善衡校區相鄰。展開門診及留醫服務,包括內科、外科、婦科、產科、兒科、眼耳鼻喉科、牙科、普通科等。開辦之初以「收費平民化」,以符服務為宗旨」,隨着本港社會的進步及富有,該院的設備及業務不斷擴充。至今已轉變為高收費之私家醫院。與立院宗旨有所背離矣。

(4)浸會出版部──1955 年成立,初由晏務理牧師任總幹事,區慕靈任副總幹事,出版聖經、主日學、假期聖經學等教材及佈道單張、屬靈書刊。並於太子道購置樓舍,並設門市部。

(5)浸會園──1963 年購入新界粉嶺坪輋農地一幅,面積 50 多萬方呎,定名為浸會園,以備靈修、旅遊及康樂之用。

踏入 21 世紀後的浸聯會,其事工亦見重新整合與擴充,故其組織亦見變更及重整,現時各部,分別為傳道部、差傳部(1972 年關注海外差傳事工而設)、神學部、培訓部(栽培信徒領袖)、聖樂部(聖樂訓練聯合獻唱)、書報部、福利部(關顧退休傳道同工,並管理利安幼兒園工作)、中小學及持續教育部(管理浸聯會屬下各中學、小學及進修學院)、糼兒教育部(管理浸聯會屬下幼稚園及各幼兒中心)、浸會園委員會(1963 年開設,管理浸會園)、醫務部、社會服務部(轄下有愛群社會服務處,為香港市民提供多元化的社會服務,如青少年中心、老人中心、幼兒中心、復康及輔導服務,並提供福音工作)。

浸聯會即在上述發展及轉變中,日漸擴大。其中尚需注意者, 如「傳福音」為旗幟的浸信會,隨着 97 回歸,一方面由於港人大量移民海外,先後於北美建立華人浸信會,拓展事工,另一方面隨着中國的改革及開放,該會亦加強與國內教會交流聯繫,激勵香港信徒的傳道熱誠,浸信會由是成為本港最大之宗派教會。 (作者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