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8,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信息)神是我們永恆居所

美國 吳文秋牧師
﹝神人摩西的祈禱﹞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詩九十1)。
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詩九十2)。

年齡越長,對人生最終的歸宿問題越敏感;我死後究竟往哪裡去?哪裡才是我永遠穩妥常存的家鄉?這是神人摩西的祈禱最主要關心的課題,也是每一個人當面對的課題。這首詩頭兩節有近乎完美的交錯平行結構,排列如下:
主啊,祢
 世世代代 (作我們的居所)。
  諸山未曾生出,
  地與世界祢未曾造成,
 從亙古到永遠,
祢是神。

這結構的最外圍是以第二人稱,以我與祢的關係稱呼:「主啊,祢!」 來對應「祢是神」。神不是絕對的他者,而是詩人呼喚著、渴望著投奔的對象。往內圈發展,是「世世代代」 對應「亙古到永遠」 的平行結構,兩者都是時間的無限延伸。最內圈則是「諸山」 對應「地與世界」 的平行結構,這是人存活在其中寬廣無窮的空間。這結構顯示:在人看得見、摸得著的空間之外,還有人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而在人生存的時間與空間之外,還有一位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 (弗四6)。 這統管宇宙萬有的神,也賦與了一切存在的意義。這兩節主要以交錯平行呈現的經文中,只有「作我們的居所」是唯一找不到對應的句子,這個句子也是這個結構要突出的思想中心。

人生存這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之中,是人的有限性所無法逃避的現實。但普遍的人性顯示:人往往對看得見、摸得著的空間更為敏感。想一想你所認識的人,哪一個不希望住大一點的房子,開寬敞一些的車子,擁有更多的房產、土地?就在我們追逐著擁有更多空間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的過程中,時間竟毫不留情,一分一秒的流逝,而人卻一無所覺,更遑論感受到那一位遠在時空之外,掌控一切的神。

正如詩十四2-3 所說:耶和華從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明白的沒有,有尋求神的沒有。他們都偏離正路,一同變為污穢;並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一個遺忘了神的山川大地,最終都要成為人性的荒原。沒有神在其中的世代永恆,最終都會被人生的勞苦愁煩耗盡。

神使我們的存在產生意義。相對於鄰邦的神明是存在於看得見的山河大川,岩石峻嶺中,任何受造物都可以是敬拜的對象,以色列的神是在眼不能見的時間中與祂的百姓相會,以色列的信仰尋索是在時間中進行的。外邦人崇拜聖地,但以色列人在神所定的聖日朝見神。安息日是第一個被定為聖的日子,是創造的神要與祂的百姓相會的日子。安息日的真義在耶穌基督身上體現出來,凡勞苦擔重擔的都可以到祂那裡得安息。保羅題醒我們神在基督裡的應許,「因為他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 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後六2) 。

在一百五十篇詩篇中,只有這一篇是神人摩西的禱告,讓人想到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曠野的經驗。以色列人在埃及法老王的統治下,被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中求生存,他們甚至忘記了神的存在,只因困苦的生活而發出哀聲。也難怪他們出了埃及之後,對看得見、摸得著的空間中的一切事物會有那麼強烈的渴求。他們寧可用一個可見、可摸的金牛犢來取代只能以靈和真理來敬拜的神。結果他們在大而可怕的曠野裡,耗盡了一生的年歲,他們經過的日子都在神的震怒之下;他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一生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 以色列人的經驗是普世之人經驗的隱喻, 摩西藉此呼籲世人要歸回神。
詩九十3: 你使人歸於塵土,說:你們世人要歸回。
摩西用的「塵土」這個字不同於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用的塵土,這個字的動詞字根是「壓搾」,「碾碎」的意思。好像中藥材放在臼中搗成碎末,無論多堅韌的植物的根或再剛硬的動物龜甲,都要被磨成粉末,回歸大地。摩西用這個字來形容一個把神遺忘的人的一生,無論他多剛硬,最終都要回歸塵土。這也是遺忘了神的亞當和夏娃所帶來的結果。

摩西呼喚世人回轉歸向神,只有歸回神那裡,人才能找到永恆的居所,才有靈魂最終的安歇之處。面對人生最終歸宿的問題,我們可以繼續默想神人摩西的禱告, 並問問自己: 我當如何回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