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卅八年的老病人
(約翰福音五章 1-9 節,14 節)
卅八年的老病人,得蒙醫治的神跡,是以色列歷史中一個很好的反照。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本可迅速進到迦南美地,但自從十二個探子回報之後,以色列人就分作兩派。多數人心裏悖逆、不信,所以神讓他們開始在曠野漂流達卅八年之久( 申二 14),正像這個病人,因為犯罪,以致躺在病床中有卅八年之久。
畢士大池,是印度式的建築物,第 2 節說:「旁邊有五個廊子」,池大概都是正方或長方的,只有「四邊」,如果有廊子,也只能有四個廊子,怎說有五個呢?原來畢士大池的廊子是「日」字形的,四邊有四條走廊,池中也有一條走廊。像一道橋一樣,廊上有蓋,可避雨淋及日曬,所有病人都躺在廊下,希望得醫治。因為傳說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池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害什麼病,都得痊愈(中文聖經第 4 節放在小字裏,是很對的,因為原文聖經,這一節的話是抄經家寫在正文旁邊,作小註之用,並不是約翰寫的)。
五個廊子可以代表摩西五經(即創世記至申命記)。以色列人生活在摩西五經的教訓與律法之內,沒有一個以色列人能夠將摩西律法守得完全。多數人都離神所立的標準太遠,他們在道德上成了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種種不完全的人;然而他們不肯離開那五個廊子,不肯在摩西五經之外,另外找醫治的良方。
畢士大池這個名字,是希伯來話,就是「憐憫之家」的意思,凡倚靠律法與人的遺傳而生活的人,都是可憐蟲,都需要神的憐憫。那憐憫之主已經活在他們當中,他們卻不認識祂,「那得醫好的病人也不知道祂是誰。」(13 節)
醫好這卅八年的病人是在安息日。以色列人必須等到那「千年安息時代」來到,才能得拯救(羅十一 25-26)。千多年來他們分散在萬國,是無家可歸而天天躺在廊子下的民族,不過不久他們就要獲得醫治了,那憐憫之主已經知道以色列病了許久(6 節),祂就要從天上下來,對分散的以色列人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罷!」(8 節)
這卅八年病人的小史,難道不是描寫今日教會一般「教友」的情形麼?聖經中沒有「教友」這名稱,只有「基督徒」、「信徒」、「聖徒」等稱呼,然而今日教會卻普遍地以「教友」來稱呼信主的人,一定是因為一個「教友」的生活不能代表一個基督徒之故。我們應該以「信徒」、「基督徒」和「聖徒」來稱呼所有信主而得救的人,因為這是聖經所說的名稱。
不過今天我要提「教友」這名稱,描寫這卅八年的病人,以作我們的警惕。這個卅八年的病人,可以代表三種不同型格的「教友」。
一、徘徊在門外的教友
第 2 節說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的地方有一個池子。羊門是在耶路撒冷舊城東北角,是進到聖殿裏面去的一個城門(參看聖經地圖第 3 第 4),畢士大池就在羊門外邊。所以可以說這個卅八年的病人,是門外的教友,徘徊在羊門之外,雖然靠近羊門,但沒有進到羊門裏去,耶穌說:「我就是羊的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約十 9),但這人沒有進去。有許多教友,雖然到禮拜堂去做禮拜、聽道;有些人也受了洗,加入教會做教友,也會奉獻,但他們並沒有得救。他們不過是門外的教友,雖然「入教」,但沒有進到耶穌裏面去。
門外的教友不會自動求道。一禮拜只聽一兩次道,講道人講什麼他就聽什麼,這個人這樣講他也相信,那個人那樣講他也相信,自己不肯去查考聖經,追求真理,所以聽了許久,仍然是一個糊塗的教友。門外教友仍然站在小學的開端(來五 12;六 1-2),不肯付上代價,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常常犯罪,也常常悔改,常常注重小節,為教會許多儀式而爭執辯論,並不看重完成神在他身上的旨意。
門外教友常是隨風吹動、隨波逐流的,自己沒有信伖的根基,不會分辨真理和假道,很容易受迷徬。有些人說洗禮對,他就去洗;有些人說浸禮才對,他就再去受浸。有人說要守禮拜六才對,又有人說做禮拜時應該蒙頭,他也照樣去做。他們很喜歡東跑西走,忽然加入這個教會,忽然加入那個教會。戰時有許多遊行佈道家,這些教友卻是遊行聽道家,他們沒有一定的信伖,不以耶穌為標準,乃以人為轉移,這是十分危險的事。
門外教友只會吃奶、不吃乾糧。自己不肯研究聖經以求長進。好像畢士大池邊的病人一樣,永遠是瞎眼的,看不見神的旨意;常是瘸腿的,不能行主的道;一輩子是血氣枯乾的,不能盡信徒的本份。似乎有一切基督徒的生活,但又像非基督徒一樣活在世上。他們有兩副面孔,一副對教會,一副對世界;沒有得著新生命。這些人需要努力進窄門,誠心悔改信主,才能得救。
二、躺臥在池旁的覺友
這個覺友睡在池旁已有卅八年之久,真是名符其實睡覺的覺友。他在教會裏做覺友,聽道而不行道,他會看出別人的錯誤,但自己卻不給人做模範;也許他們講得頭頭是道,但不能在行為上表彰真理。他們咀巴很大,但他們的腳很小,不會走路,天天躺在畢士大池旁。
池旁的覺友,是靈性驕傲的人,常以屬靈人自居,他固執、自滿,以為不需再追求進步。他有一千九百七十六個安息日沒有到禮拜堂去,以為在家靈修就夠了。誰知個人靈修是神給個人的福氣,共同禮拜是神給大家的福氣。
覺友不知儆醒,也敵友不分。一方面做神的百姓,一方面又做魔鬼的傀儡;一方面喜歡接受神聖的教訓,一方面又順從世俗的指導。對於教會所辦的善事,他睜開一只眼;對於別人的壞事,他閉上另一只眼。他贊成追求靈命長進,也不反對貪污枉法。
池旁的覺友,是魔鬼最愛的人物,因為覺友多起來可以增加牧師傳道工作上的困難,也可使教會漸變為世俗化的團體。這種覺友,正需要主來叫醒他,使他起來行走天路。
三、呻吟在病中的酵友
「酵友」是可怕的!「酵」在聖經中是表示「罪惡」(林前五 6-8), 因為一點麵酵,便能使全團的麵都發起來。好像一點的罪惡,便能惹出大大的亂子來一樣。所以凡在靈命上容易犯罪、或者在生活上有種種近乎罪惡行為的人,都可用此稱他為「酵友」。
請注意這位病中酵友的人生觀。
他善於批評與埋怨。病人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原文是一個人)把我放在池子裏。」他沒有「親友」幫助他,也沒有「好鄰舍」幫助他,也沒有「天使」可憐他,畢士大池也沒有「管理的人」給他先下水的機會,他自己也沒有「力量」下池子裏去,他永遠沒有盼望得醫好。天天埋怨人見死不救,以致無人敢近他,他卻不自省,為什麼眾人都離開他。
他善於嫉妒與懷恨。他說:「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他腦海中馬上回憶許多比他先下去得醫好的人,只有他仍然微微慘慘地躺在池旁。他心中看見別人得福,並不會與他們一同感謝神,於是他的嫉妒和懷恨就越發厲害了。
他過著微觀與灰心的日子,當主耶穌問他:「你要痊愈麼」的時候,他並沒有回答說:「我要!」或說:「先生,請你幫幫忙,讓我先下池子裏去。」他卻表示埋怨、批評、嫉妒,而不作正面的回答。也許他心裏想,你這個人(指主耶穌)也未必對我有利。他雖然遇見了一位救主,也不會樂觀,因為他已經卅八年浸在微觀與灰心的空氣裏,他也不肯改變他那多愁善病和灰心微觀的態度。
四、主耶穌如何應付這老病人
請注意主耶穌與這病人的關係。「耶穌知道他病了許久。」(6 節)主耶穌還沒有降世為人之時,這人就開始病了。但是主耶穌「知道」他的一切病狀。
「知道他病了許久」這句話,也可以這樣釋:「許久就知道他病了。」主耶穌對於我們的病苦,老早就知道了,而且天天知道,祂天天要背負我們的重擔,祂知道我們的事比自己更清楚。祂早已替我們想出應付的辦法。這真是我們的安慰。主耶穌已經醫好了這老病人,但主耶穌嚴重地警告他說:「你已經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厲害。」(約五 14)主耶穌要這病人成為一個基督徒,是:
- 「得救的基督徒」──進入主門,得新生命。
- 「長大的信徒」──起來行走,多結果子。
- 「榮神的聖徒」──戰勝罪惡,言行聖潔。摘自《四福音人物》
相關(靈修文章):
# TAG
EN English MONDAY MANNA 中國成語 以色列 以色列新聞 你累了嗎 保捷 信仰見證 出埃及記 利未記 創世記 劉國偉 原文解經 國度禾場KHM 天人之聲 天堂 奇妙的創造 妥拉 妥拉人生 家庭 市井心靈 張哈拿牧師 愛情 敬拜 智慧 梁永善牧師 歳首到年終 民數記 清晨妥拉 漫畫事件簿 為以色列代禱 琴與爐 申命記 真理 知識 研經課程 箴言 考門夫人 聖經 荒漠甘泉 見證 週一嗎哪 靈修 靈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