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9,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回饋祖國

  我有一位學生,來自馬來西亞,非常愛慕中國文化,他在留學加拿大時,曾寫過一篇文章,描述三文魚。講三文魚雖在無涯而澄清之大洋生活,但永不會忘記故鄉,最終必找回鄉之路,游入污染的港口,尋到當年出海河流,奮力逆流回游,經過加拿大著名的〝希望鎮〞,跳上瀑布區〝地獄門〞,在激流中游至遍體鱗傷,奄奄一息,才在故鄉之溪流,生產其下一代,筋疲力盡而亡。   這位年輕學者名叫羅華慶,長期在海外生活,如今已成為一位牧師,他永不會忘記他是炎黃子孫的身份,熟讀四書五經,在歷史文化上尋溯中國,且全力在海外協助中國大陸出來的學者和移民。   一九九四年《文化中國》創刊時,他義務將這刊物的文稿打成中文,回到大馬後,仍長期關心和推廣這一工作。他自己的生命,就像那些三文魚,不甘心留在美麗舒適的大洋,卻要經千辛萬苦,找回自己的故鄉。在精神生活上,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在國籍上雖是外國,文化上卻是中國。   這心態與我創辦《文化中國》的思路十分一致,在海外生活,盡一個公民責任的同時,不會忘記文化上的根源,總希望有機會幫助中國文化重建其原有的價值地位。   正基於這一原因,《文化中國》維持其高學術水平,且對今日的中國,即文化中國之母體,採取善意的態度。通過對話交流、回國講學、獻議和扶貧工作,盡力助其復興;對其黑暗面,絕不用惡毒言辭去詛咒,卻以實踐參與去祝福和改革。

承蒙梁燕城博士授權轉載,摘自《心靈有約》一書。

6